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花式拉存追因:社会融资结构大挪移 叠加居民加杠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1日

    本报记者 杨晓宴 上海报道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年存款为什么这么难拉,不是我一家的问题,同业都是。”某华南股份行支行行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微观层面,存款难拉的直观感受是传统存款大户:政府、国企和优质民企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大大提高;换言之,存款理财化全面深化。“资产驱动负债”传统思路陷入困境。个人方面,则明显观察到房地产资产配置明显增加。
 
  存款去哪儿?
 
  相对于社会融资规模,M2(包括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增速明显较低。央行此前通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释,M2增速下降是因为 “金融去杠杆”的直接影响,且维持低速增长可能是新常态。
 
  多名受访银行人士对此均分析认为,“贷款派生存款”的惯常逻辑受到现实冲击,过去三年社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降低,各类金融创新对银行存款分流严重。
 
  创新拉存款
 
  银行业今年普遍面临“拉存款”考验。存款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浙商银行的“添利加”存款产品,1000元保底不可提前支取,其余部分可灵活支取,利率挂钩银行间市场利率,每周调整,每日计息。按照近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年化利息在2.7%-3%,是活期存款的7倍以上。
 
  还有直接和理财产品PK收益的存款产品。包商银行在京东金融平台上一款名为“氧乐存”的定期储蓄存款产品,分1年、6个月、3个月三种期限,储蓄存款利率分别为5%、3.5%和3.3%,起存金额分别为50000、100和100元。
 
  过去几年本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直接考核利润,而不直接考核存款,今年存款重回考核核心。
 
  多名城商行人士表示,今年几乎没有新的资产投放,基本都在找资金续资产。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某国有大行2017年中工作会议部署,分支行存款计划完成率不达50%的直接不计分。也就是说,存款任务达不到50%完成量,该项目的考核分直接归零。
 
  另有某华南股份行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馈,年中会议后,当地综合支行的公司基础存款日均增量指标权重分数翻番;公司团队的该项指标权重分数增加25%,零售专营支行的个人基础存款日均增量指标权重分数增加50%。同时,取消对支行“新增公司优质授信资产日均”的考核。
 
  存款的紧张程度,可以从存贷比变化窥见一斑。根据央行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从去年开始,存贷比一路攀升,从2016年一季度末的70.68%上升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72.24%。
 
  同时,最新的资管监管新规也可能给银行负债带来又一棘手问题。
 
  11月17日,央行协同三会和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某西南城商行人士表示,其中明确银行理财不能发行保本类产品,即意味着原来计入理财范畴的保本型产品需要完全回至银行资产负债表内 ,如此,这部分存款替代产品将占用资本(由于银行承担资产风险,要计提风险),将对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否则,如果不发行这类产品,则意味着负债不足,可能酝酿流动性风险,抑或需要“缩表”。
 
  存款到底去了哪儿?
 
  “资产驱动负债”的银行传统业务思路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前述华南股份行支行行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各家银行出现“存款难拉”,分析来看,一方面实体经济仍未能完全复苏,企业经营不富余,贷款需求较弱,很大一部分“新”贷款也是“借新还旧”;另一方面,今年感触最深的是政府和企业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大大提高,包括国资委和民营企业对原先“趴在账上”的闲钱都有理财需求。
 
  也就是说,存款理财化已经从个人向企业,乃至政府延伸。按照过去的通俗理解,只要银行发放出贷款,部分贷款就会自然转化成存款,即使不是直接转化,也可能是支付给另一个主体,变成另一个主体的银行存款。最典型的链条即房地产,从房地产开发贷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回笼资金,变成开发商的存款。
 
  但数据显示,这样的惯常逻辑可能没有实现。除了贷款本身在社会融资的比重降低,还有一部分贷款没有自然变成存款,甚至可能直接绕开了银行体系。
 
  但这部分资金究竟是如何绕开银行,这部分资金有多大规模,仍然是一个谜。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就在公开演讲中表示,金融创新分流银行存款,创造了一系列新货币资产,需要适时修订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统计范围。
 
  “比如客户原来存银行的钱去买了P2P的产品,虽然P2P公司会在银行开一个托管账户,也体现为银行的企业存款,但这个钱不是企业自有资金,和一般存款不一样。”上述支行行长表示,另外,原先个人和企业存款买了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最终可能转化成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
 
  根据央行的存款类机构信贷收支表,今年以来,存款增速最高的是政府类,其次就是非银同业机构,增幅分别为18.89%和9.74%。
 
  在所有存贷款的种类中,住户部门的变化最具趋势性: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导致储蓄下降。今年前10月的个人存款增速不到6%,但个人贷款余额增速为18.51%,特别是个人按揭贷款占所有贷款比重,从2016年一季度末的15.05%攀升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9.03%,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居民部门的存贷比从今年一季度末的53.5%已经上升至10月末的61.5%。
 
  央行发声“M2降低是新常态”
 
  对存款增速的判断,除了比照贷款,更全面的是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包括贷款、债券和股权融资等,M2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两者分别是从资金需求和货币供给两个方面描述社会融资的一体两面。
 
  社会融资规模与M2增速的差异从2016年10月份开始逐渐扩大。盛松成指出,实证分析显示,目前导致M2增速回落的最主要因素是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回落,体现的是金融去杠杆的结果。
 
  其在公开演讲中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相比2016年同期,今年1-9月M2各来源结构中,银行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有所下降,导致M2增速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2017年9月末,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同比增长10.5%,增速同比回落41.6 个百分点,对M2变动的拉动率仅为1.1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的拉动率为6.9个百分点。
 
  央行二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也提到,“近些年 M2 增长较快还与金融深化有关,主要体现为同业、理财等业务发展较快,近期 M2 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合理反映。预计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 M2 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同时,随着市场深化以及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亦在下降,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关注。”
 
  上述“去杠杆”对存款的限制逻辑在于,个人和企业存款转投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会最终转化为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而此轮“去杠杆”之后,银行同业存款增速受限,乃至规模下降,从而拉低了整体存款增速。
 
  “对银行来说,存款的紧迫性在这里,不是说因为信贷扩张得很厉害所以存款不够,而是存量里面,负债和资产的期限错配比较厉害,必须要负债,但之前同业负债扩张得太厉害所以被限制了,这时就显得个人和对公存款特别难拉。”某西南城商行人士表示。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非银同业机构的存款历史峰值出现在今年8月的16.24万亿元的高峰,截至10月末的数据为15.56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则有所下降。央行统计数据显示,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从2016年一季度末的2.39万亿元增至2016年末的2.87万亿元,今年季度末规模均维持在2.57万亿元左右。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