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一行踏访宁都,目之所及,清澈的小溪,泉水淙淙;枝头的鸟儿,啁啾歌唱;青翠的山林,一望无边,仿若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而这一切均缘于该县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稳步推进生态
经济建设。
唱响绿色主旋律
11月7日,立冬,在第一场冬雨的滋润下,钓峰乡源尾村人又忙活开了。在万亩黄金茶基地,几十名源尾村人正给茶树培新土,黄金茶在雨水的浇灌下愈发苍翠欲滴。
“过去,每每下雨,黄泥水到处淌,那是一段我们源尾村人土黄色的记忆。”源尾村村民谢怡新回忆道,就在几年前,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种植黄金茶,茶香氤氲,滋润了源尾村人,也实现了源尾村人“绿染山川,水碧天蓝”的梦想。
绿色生态是宁都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据了解,为规划生态“绿脉”,打造生态“绿肺”, 编织生态“绿网”,几年前,宁都县便提出了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目标,确定了“一廊一心,四纵五带,星罗棋布,森林围城”的空间布局。如今的宁都,大地染新绿、荒山披绿装。
有水则兴,无水则衰,绿色宁都与水相伴相依。宁都境内有大小水库116座,大小河流683条。随着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的推进,宁都人民致力于挖掘和彰显城市滨江滨河滨湖特色,倾心规划,连通河流、水库,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将宁都建设成为“森林环城、林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水乡。
守住绿色基底色
顺着蜿蜒盘旋的公路,穿过群山,来到对坊乡寺背村。在一处山坳,见到了该村的老支书宋光海,他头戴草帽,脚穿一双解放鞋,挑了一担水,正给新种不久的小树苗浇水。
“土质太松了,夏天的一场山雨引发泥石流,这山塌了一角,我给它种上了树,多年后它又能重新绿起来,我心里也踏实点。”宋光海爱山,更用实际行动守护养育村民的山林,他告诉笔者,几十年里,已经忘记种了多少棵树。
如果说爱护自然是村民的自觉选择,那么对于宁都的决策层而言,就已经成为责任所在。
打响生态治理仗,自觉抵制污染项目进入宁都县。近几年,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环保成为该县的硬性门槛,累计拒绝落户的项目就达20个。
自觉做好“山”文章。对造林绿化实行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惠民政策,大力提升群众、企业、大户等社会主体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当地村民成为护林员,对山林进行巡逻保护。“水”文章也未曾停歇。制定治水方案、开展源头控污,大力推行“河长制”,开展县内河流一日一巡查,有效改善了水环境。
此外,大力推崇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市民绿色出行,积极构建绿色消费模式。该县注重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市民在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注重环境保护。
发展绿色新经济
从县城驱车往北行驶,离肖田乡越近,山愈发高大俊秀,在这里,绿色不是唯一色,色彩斑斓才是它的真容颜:火红的枫叶,苍翠的竹林,金黄的银杏叶……一路驶来,前来肖田自驾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宁都的美,美在天然,贵在原始。”该乡名贵农庄的主人王名贵自豪地说,每年来农庄的游客就不下2万人。
“近几年宁都大力打响生态旅游牌,深入挖掘宁都的天然景观、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古色文化,赋予宁都旅游业鲜活的灵魂。”该县旅游局副局长毛毳介绍说。
叫响生态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旅游业。近年来,宁都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山川造物,景出自然”,近年来,精心培育了湿地生态、民俗风情、乡村休闲、历史文化等几大系列旅游
产品,大大提高了宁都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打好青山绿水牌,高唱生态农业戏。宁都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培育并形成了水稻、黄鸡、脐橙、中药材、白莲、茶叶等特色产业,初步建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直接带动10余万人从中获益。
逐光而上,宁都统一
融资3.1亿元,为每个村建设一个60至300千瓦的发电站,目前,全县107个贫困村的160个光伏扶贫项目全部并网发电,预计可为每个村每年带来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