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评论:“授人以渔”式扶贫前景广阔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7日

    贫困人口多数在农村,所以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在整个扶贫战略中尤其重要。近年来,在各界努力下,以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方法越来越彰显出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推动中国扶贫战略实现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时,强调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办好的三件实事之一。
 
  精准扶贫思想实施四年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均参与其中,如今所取得的成效令各界瞩目。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在16日的农业产业扶贫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以农业部定点扶贫县湖北恩施来凤县为例,2016年农民收入比2012年增长89.5%。
 
  以往简单的“输血”可能无法终结几千万农村人口的贫困,甚至还容易产生“扶贫依赖症”。新形势下,中国的扶贫事业需要新策略,要终结几千万农村人口的贫困,必须首先知悉他们的真正需求在哪里,以及了解他们致困致贫的原因所在,只有在了解和掌握这些翔实的信息后,才能做到精准扶贫。目前,特色产业扶贫就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贫困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不易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
 
  特色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怎样做到精准,是一个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按照投入2万元大体解决1个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测算,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投入1.4万亿元,投资量非常巨大。以往大水漫灌的帮扶方式显然不可持续。
 
  如何落地,此前农业部方面总结过一个“四精准”,即特色产业选择精准、经营方式精准、支持方式精准、贫困人口受益精准。其中,特色产业如何选择,无疑是决定性的。在市场面前,没有绝对的专家,但多种要素综合发力,无疑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广西百色芒果、贵州黔西南薏仁、河北平泉食用菌、湖北罗田黑山羊、安徽岳西茭白、河南信阳毛尖、山西平顺中药材、宁夏盐池滩羊、四川苍溪猕猴桃等等。
 
  这些成功案例背后,还有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的贡献,例如政策资金方面有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脱贫专项资金、地方性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等,技术方面,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农技推广队伍,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技服务,在重点贫困地区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等。
 
  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也有助于特色产业的激活。例如,以往贫困地区生产的产品很难为外界所知并销售出去,如今伴随政策扶持加码和淘宝、京东等众多互联网公司在农业产业的布局,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众多贫困县发展经济的“标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产业的方式扶贫,脱贫才能良性可持续。“精准扶贫”提出四年以来,进展与成效均颇为明显,相信“十三五”完成全面脱贫任务,在各界协力之下指日可待。而对于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亦需防微杜渐,并确保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