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黄鑫 特约记者李方圆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3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近日,记者来到石城县城乡走访,只见田田荷塘争艳,片片烟叶收获忙,农家乐、生态农庄、特产超市里传来游客阵阵欢声笑语……随处可见“莲农贷”“烟农贷”“金福通”等金融扶贫项目助推百姓脱贫致富的事例。
近年来,石城县在金融扶贫工作中,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等方式,让变“漫灌”变“滴灌”,有力缓解了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截至今年7月末,石城县共发放精准扶贫类贷款6.33亿元,其中石城农商银行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4754笔,金额2.33亿元,带动近万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识别,打牢金融扶贫基础
青山环绕,柳绿成荫,一排排粉墙黛瓦、整齐规划的客家建筑坐落于山水之间,甚是美哉。近日,记者在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走访时看到,村民们根据自己的专长,通过扶贫资金贷款,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餐馆、客栈、旅游纪念品店、土特产店等,捧上了“旅游饭碗”。
数据显示:人口仅256户的大畲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5户、329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只剩44户、162人。
“精准识别这些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石城农商银行扶贫干部温丽娇告诉记者,石城县各金融部门将全县实行区域划分,要求各网点对所在辖区内的贫困户进行地毯式摸底调查,精准识别后建立贫困农户金融档案。同时,通过主动上门走访、侧面了解情况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并结合“深度四扫”活动和整村授信推进工程,精准识别农户的贫困程度,再按“一户一档”建立贫困农户金融档案,并定期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调整,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截至今年7月末,石城县共建立贫困农户金融档案27724户,其中石城农商银行建立11525户。
精准对接,丰富金融扶贫产品
“我们金融机构在助推精准扶贫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大文章,用低息贷款引进客商前来开发采摘园等,又通过‘烟农贷’‘莲农贷’等惠民贷款项目鼓励农民种植白莲、烟叶等经济作物,还为村民开展旅游经营提供小额贷款等。”赣州银行石城支行扶贫干部张荣峰对记者说道。
据张荣峰介绍,为提高金融扶贫工作实效,各金融帮扶部门加强与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和移民办、县财政局、人民银行石城县支行等对接,争取县政府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县财政局的扶贫贷款担保基金、人民银行的扶贫再贷款资金。同时,在该县14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了金融扶贫工作站,负责贫困村的金融扶贫事宜,包括进行贫困农户贷款申请受理、审核、授信,为贫困村提供“村村通”助农取款等服务。
据了解,针对贫困户的实际需求,石城农商银行先后推出了“金福通”扶贫贷款、“产业扶贫信贷通”,建设金融扶贫工作站,全面落实扶贫小额贷款分片包干责任,采取入户面对面授信、扶贫干部担保等方式,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信贷投放。截至今年7月末,该行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92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信贷通”余额达1.91亿元,有效帮助贫困户积极发展白莲、烟叶、家禽养殖等见效快产业,投资脐橙、油茶、茶叶等长效产业,创办农家乐、果蔬采摘园、休闲观光农庄等旅游项目,真正实现短期能脱贫、长期可致富目标。
精准服务,提升金融扶贫质效
“今年年初扶贫干部鼓励我申请了5万元烟农小额贷款,种植了10亩烟叶,现在不但赚回了本金,还净赚了4万多元。”石城县大由乡村民廖方水乐呵呵地说道。石城县通过提升精准服务水平,让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服务是银行的本质属性。”石城农商银行扶贫干部池勇平告诉记者,该行积极探索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模式,扩大电子银行的覆盖面,不断优化“村村通”布局设点,进一步提升助农取款便利站的服务效能,为贫困农户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截至今年7月末,该行在全县131个村建设了164个助农取款便利站,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做到普惠于民。
此外,该行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进驻贫困村,向广大贫困户宣传金融扶贫政策、人民币真伪识别、防范电信诈骗、消费者合法维权等知识,切实提升广大贫困户的金融风险防范及维权意识。今年1月至7月,该行共防范了42起贫困户电信诈骗案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7.2万元,深受群众好评。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