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防骚扰电话须标本兼治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3日

  骚扰电话已成为社会肌肤上的一块“牛皮癣”,让人不胜其扰。据媒体报道,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收到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月均量约1.6万件次。基数庞大的电话扰民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不少电信诈骗犯罪藏身其中,一些案件甚至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影响恶劣。

  网民认为,要消除骚扰电话的困扰,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立法,明确骚扰电话认定标准和法律惩戒约束措施。与此同时,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应通力配合,做到民政企三方联动,形成治理合力。

  百姓不堪电话骚扰

  “每天至少50个骚扰电话,这还不包括被手机拦截的,贷款的、开发票的、卖店铺的……什么样的都有。”网民“晏某一”提到电话骚扰马上抱怨道。

  网民“贺兰山”认为,骚扰电话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各行业的商家营销,二是诈骗行为。区别于前几年“群发式”的短信骚扰,电话骚扰日趋“精准”,公众难以拒听,容易上当受骗。

  网民“QQ糖”表示,疯狂的电话骚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电话,其门槛较低,拨打电话甚至不需要座机和手机。除网络电话外,由于实名制落实不力,虚拟号段也是电话骚扰的“作案工具”之一。

  与骚扰工具多样化相对应的,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号码获取渠道多元的现实情况。网民“许剑卓”表示,不少公民信息泄露的源头,来自快递、中介、银行等保有大量个人信息的行业,行业中的“内鬼”是公民信息安全的严重威胁。

  完善立法联防联动

  目前,骚扰电话的定义和监管是个难题。网民“蓝寿荣”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厘清“电话营销”“电话骚扰”“电信诈骗”的边界,或者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要求运营商对此类标记号码进行限呼等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长效机制。

  网民“付亮”认为,要治理骚扰电话,仅依靠“12321”投诉举报机制远远不够,目前举报率不高,即使举报成功,工信部也只是责令电信运营商暂停手机外呼功能或封号,很难对拨打骚扰电话的受益人进行处罚。因此,明确法律惩戒约束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还有网民建议,工信、工商、公安等监管部门要形成持久有效的联防联动机制,谨防“九龙治水”。运营商也要加强自律和管理,从技术上体现“道高一尺”。公众更应提高自身的安全和警觉意识,遇到电话陷阱及时举报,从自身做起,成为治理骚扰电话的重要力量。(记者 明航 整理)

分享: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