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日讯(记者 江帆)和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相匹配,上半年我国保险保险业也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行业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半年,保险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助力脱贫、保障民生,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总体看,保险市场稳中趋缓,业务结构加快调整,资金运用收益平稳,行业防控风险能力增强。”3日,在保监会举行的上半年业绩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评述。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140.15亿元,同比增长23.00%。其中,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分别同比增长13.90%和25.98%;赔付支出5785.50亿元,同比增长9.94%;保险业资产总量16.4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69%。
上半年保险业最大的看点是在服务实体经济能量的进一步提升上。这可以从上半年保险业务结构的不同增长状态中一目了然。
上半年,财产保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852.44亿元,同比增长12.80%。其中,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强的企财险、货运险结束负增长,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45.54亿元、52.50亿元。农业保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87.69亿元,同比增长15.54%。
在农业保险上,保险业落实中央1号文件,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农险为1.16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26%;支付赔款100.93亿元,增长37.87%;1083.40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增长43.71%。
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明显提高。截至6月末,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14281.93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67554.18亿元,较年初增长11.03%;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方式投资“一带一路”6994亿元、绿色金融5923亿元、棚户区改造1241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1120亿元。
此外,保险业还在多种新经济领域大显身手,比如积极参与绿色智能交通、保障安全出行。针对共享单车推出专门保险产品,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在人工智能方面,保险业正逐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和客服等功能智能化,有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区块链方面,保险业加快研究和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成功将区块链技术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有效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这些成绩当然与监管层的引导密不可分。今年5月,保监会还出台了《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体系,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创新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十五条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的另一个看点则是“保险业姓保”特色的强化,保障民生的意味更浓。
上半年,人身保险业务稳中趋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287.71亿元,同比增长26.03%。其中,寿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209.57亿元,同比增长29.3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615.69亿元,同比增长10.87%。
而人身险公司业务中,具有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业务规模保费占比52.91%,较去年底上升16.71个百分点;万能险占比17.4%,下降19.45个百分点;分红险占比28.80%,上升5.04个百分点。
上半年,保险业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也可圈可点,保险责任险加大了在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密切关系公众利益领域的风险保障,上半年,责任险保障金额96.81万亿元,同比增长76.49%,较去年同期上升43.52个百分点;赔款支出85.73亿元,同比增长20.13%。
如果说上半年有什么问题还值得一提的话,那就是保险业务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增速有所放缓。上半年保险业务的增速同比下降了14.29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整个业界正在纵深推进的业务结构和监管强化相关,但长远看也是一个潜在的向好因素。
此外,上半年资金运用也不错,配置有所优化,投资收益平稳增长。上半年,资金运用余额144998.87亿元,较年初增加11088.19亿元,增长8.28%。其中,股票投资余额占比7.13%,上升0.23个百分点。资金运用收益3717.34亿元,增长26.23%。其中,债券收益989.22亿元,同比增长6.27%;长期股权投资收益595.51亿元,同比增长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