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勃生机漾田野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7日
近日,笔者走马宁都城乡,只见阡陌纵横,大棚林立,瓜果飘香,翠微大地充满生机。近年来,宁都依托资源禀赋,创新思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激活乡村发展潜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助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 激活乡村发展潜力
“自从土地实行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种植蔬菜后,村里发生了大变化。”日前,宁都县黄石镇大岭村村民张新保欣喜地告诉笔者,荒地变菜园,闲散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新种植的黄瓜、西红柿丰收在望,昔日冷清的村庄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2015年,在黄石镇大岭村村民张桃生的带动下,通过流转土地,联合村民组建合作社,建成民富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大棚蔬菜,如今已发展大棚蔬菜1000多亩,年产各类蔬菜瓜果20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
“过去的宁都,土地面积虽大,但散户多,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规模。”该县农粮局局长熊辉生直言,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嫁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此,宁都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农户采取租赁、转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将撂荒的“死地”盘活。
盘活闲置土地,激活乡村发展潜力。宁都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吸引业主投资建设各类生产基地和企业,并采用“参股合作、价格保底、利益返还、流转佣工”等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承租户与农户“双赢”。
土地“流动”起来,企业、资本、技术也进来了,农村生产力也真正解放了。在一批能人带动下,农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数量达800个,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服务业及农机多个领域。
科技带动 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走进宁都县森旺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科普温室,各种各样的蔬菜映入眼帘,温室内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室内的土壤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公司负责人赖林生告诉笔者,这是为了对产品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温室内绿意葱茏,人潮涌动。“种出的蔬菜品质好,市场上供不应求,来这学习取经的人就多了。”赖林生介绍,加上设计美观,来这游览参观的人也不少,温室大棚成了一大景点,示范园的附加值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不少。
科技就是生产力。近年来,宁都县抢抓政策机遇,打造了一批以宁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首的,集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发展无病毒苗木、四季果蔬等,推广农业新技术10余项。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群众脱贫步伐,宁都县大力开展农业干部和专家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实行包乡、包村、包片责任制,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同时,完善农技传播途径,在全县构建起一张农技直达网,确保农民及时掌握新农技。
随着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宁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据了解,该县已在黄石、田头、梅江等乡镇发展种植了上万亩大棚蔬菜,引导发展了50多家现代生态果园。
农旅结合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时下正是荷花盛开时,驱车行至距离宁都县城5公里处的城头村,只见道路两旁种满了荷花,微风过处,荷花摇曳生姿,清新宜人。“好一处十里荷花长廊!”一位游客不禁赞叹道。
当地有名的小刘饭庄便坐落在此处,还未到饭点,早已食客涌动。“开办农家乐有诀窍,口味独特是秘诀,口味联合美景做文章也有秘诀。”老板刘志坚说起自己的生意经,侃侃而谈,近几年依托美景助力,饭庄的生意逐渐火了起来。
刘志坚是当地开办“绿色银行”的“好把式”。如今,在宁都像刘志坚一样靠经营农家乐发家致富的并非个例。随着宁都农业的转型升级,当地许多百姓开始利用农业优势,开办“绿色银行”,收获农业“红利”。
该县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让农民种庄稼就是“种风景”,卖农产品就是“卖特色旅游商品”,引导村民将田园风光、休闲垂钓、亲子游等活动有机融合,促进农民四季就业、稳定增收。
同时,该县还围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先后引进培育了翠微实业、宁都森旺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相融互动,让农民更多地投入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服务等领域。据悉,该县农家乐已遍布全县24个乡镇,受益群众2000余户,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