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食品安全传播怎样才能去伪存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30日

  “小龙虾不属于虾类,是一种虫子!”现在正是小龙虾上市时节,近段时间以来网上不断有将小龙虾妖魔化的信息传播,引起不少食客的恐慌。

  不仅是小龙虾,每天打开手机,微博、微信中充斥着各种健康饮食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哪些食物相克、哪些食物致癌、怎么吃才健康等等,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谣言,并不断传播?大部分谣言是由于百姓对种植业、养殖业和现代食品加工业不了解造成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传统观点也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这也说明,目前我国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还非常缺乏,老百姓辨别真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还很差。

  一个谣言就能带来一场滞销。食品安全谣言的泛滥,给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损失。面对信息发达的互联网,食品安全传播怎样才能去伪存真,让百姓拥有辨别真假的“慧眼”?

  从政府角度看,应多推广具有权威科学性的信息。现实中,有很多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第三方科学团体推送的内容都很客观,具有科学性。但推广的力度不大,政府应加大传播穿透力。同时,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部门也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织密织牢“防护网”,把不实的谣言挡在门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其次,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到科学普及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解释相关问题,及时消除疑虑。同时,食品安全涉及的学科门类纷繁复杂,“专业人士”要遵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切忌跨领域对自己不熟悉的问题发表意见。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布信息前需要先做好调查研究,不要轻率作出结论。

  作为消费者,也要增强科学素养,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遇到新问题要多方核实信息源,鉴别其真伪,不轻信、不武断,在事情弄清楚前不轻易转发,不要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构建起各方参与、严谨有序的食品安全环境,才能更有力地推动食品安全步入共治与共享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齐 慧)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