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专家: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 不足支撑消费升级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30日

 美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
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
日本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互联网技术普及、消费文化悄然改变,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呈现出消费水平开始迈向富裕型、发展型消费成为增长新热点、更加追求个性化及品质要求更高端等新特征。不过,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始终存在,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远低于历史经验和发展阶段的应有水平。
 
  根据历史经验,在人均收入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居民消费大体将经历贫困性高消费、消费率的直线下降、转折性上升、稳步攀升等主要阶段,消费率增长曲线呈现U形。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率U形曲线的爬坡阶段,消费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入手,大力促进我国居民提升消费水平,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邹蕴涵
 
  2015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一路波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增速明显回落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坚挺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消费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而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以及消费文化悄然改变,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1.消费水平开始迈向富裕型
 
  根据联合国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大于60%时,属于绝对贫困生活水平;50%-60%之间属于温饱水平;40%-50%时进入小康水平;30-40%属于富裕水平,当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时,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极富裕状态。从我国恩格尔系数的走势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1996年转向小康型,在2000年转向富裕型;农村居民在2000年开始转向小康型,在2012年开始转向富裕型。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居民的小康型消费结构已经较为普遍,部分高收入居民正逐步转向富裕型消费。
 
  2.发展型消费成为增长热点
 
  当前,交通和通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以及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已经代替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等传统支出项目,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截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居民交通和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商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13.4%、10%、7.3%,比2013年一季度分别提高了1.7、0.8、1.1个百分点。旅游消费、电影消费、体育健身消费等闲暇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居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3.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
 
  现代社会更加开放与包容,居民普遍拥有了更大范围的自由与平等,不再强调整齐划一与绝对平均。在消费领域,居民更希望通过自身消费的个性化来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追求高雅、层次、个性、品位、风格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释放。居民在消费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更关注其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还要求商品具有艺术气息、消费环境的美化与舒适,希望提升消费场所的和谐氛围与艺术性。
 
  4.消费品质要求更高端
 
  近几年来,我国高净值人群和中产阶层日益壮大,年均收入在50万以上的家庭数量持续增长。对于中高收入人群来说,寻找高品质的商品、追求超前于大众消费的消费类型成为主要诉求。除奢侈品消费外,居民越来越显示出对高品质日用消费品的青睐,日常家用产品正成为居民海外购物的目标。跨境网购的爆发式增长正是这种消费需求高品质化的表现。
 
  ■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在人均收入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以100美元、1000美元、3000美元为标志,居民消费大体经历了贫困性高消费、消费率的直线下降、转折性上升、稳步攀升等主要阶段,消费率增长曲线呈现U形。
 
  1.消费率U形曲线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在人均GDP低于1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最高,居民收入大部分贡献给了贫困型高消费。随着人均GD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当迈过1000美元门槛后,居民消费率由降转升,食品、服装及鞋类等低需求收入弹性商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将明显下降,服务类消费支出比例将显著上升。
 
  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通向3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居民消费率将表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此时,食品消费支出仍然是居民消费支出的最重要项目,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次为其他消费,主要包括住宅、家具及文化娱乐等,占四分之一左右;再次为教育、能源消费支出,两者各占十分之一左右。这一阶段,居民消费逐步开始脱离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家庭耐用消费品迅速增加。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约10年时间里,居民消费结构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调整。
 
  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消费者的需求将会再上一个层次,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享受,发展型消费进入快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时,消费者不仅在物质享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还会更加追求享受型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2.我国正处于消费率U形曲线的爬坡阶段
 
  消费率变动之所以呈现U形,其实是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三大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消费、投资等主要宏观变量阶段性特征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在工业化初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类消费比重逐步上升。
 
  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而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要更多的中间投入,从而导致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在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阶段时,居民消费结构将由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提供的住房、教育、旅游等服务类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由于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其发展所需投资比第二产业要少,而且在这一阶段,产品供给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经济增长主要受市场容量的约束。因此,刺激消费、扩大最终需求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在这一阶段投资率趋于下降,消费率相对上升。
 
  当进入高收入国家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变动较小,消费率在高水平上趋于稳定。所以,由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消费率存在一个从高到低,然后再从低到高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呈现一条平缓的U形曲线。比如美国、日本的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呈现类U形。
 
  根据IMF数据,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9年突破3000美元,2014年我国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2016年人均GDP达到8113美元,我国正朝着人均GDP1万美元的大关努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迈向第三产业大发展阶段的历史时期,长期扭曲的投资-消费关系正在逐步纠正,最终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力促进国内消费需求释放的宏观调控导向正在推动消费率开始走上U形曲线后半段,逐步呈现出缓慢回升的趋势。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基本覆盖了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初期,消费率的提升空间虽然也根据各国国情有所差别,但整体看将最终稳定在50%-70%的区间内。据此可以判断,当前我国仅仅37%的居民消费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我国消费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始终存在。1962年,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71.3%,创历史最高纪录,之后一路波动下滑,到2010年时降至35.6%的历史低点。这个消费率水平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远低于应有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世界平均的居民消费率为58%。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0%,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1%,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66%,低收入国家平均为78%,而同期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不仅低于同收入组别国家(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也低于其他任何组别的消费率。
 
  2015年,与我国同属中高收入组别的国家中,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4%、67%、54%、47%,都远高于我国37%的水平。即便是与高收入国家40年前的消费率水平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仍显较低。1975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1.1%、56.6%、54.8%、57.2%,高于同期的我国居民消费率52.7%,也高于2015年我国的水平。同为金砖国家,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在2015年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4%、64%、52%、59%,比我国37%的水平高出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百分点。
 
  如果说传统文化对消费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勤俭节约的思想明显强于欧洲、美洲等其他地区,消费率相对于其他地区略微偏低。但是即便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居民消费率最低点也维持在50%以上,韩国消费率从75.5%的高位一路下滑至今也基本稳定在48%-50%之间,没有出现低于40%的情况。所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都低于历史经验和发展阶段的应有水平。
 
  ■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潜力释放还存在很多阻碍,居民可支配资源仍显不足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是较为显著的两大类问题。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不够导致居民部门手中可支配资源有限,缺乏消费能力。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导致居民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缺乏消费意愿。同时,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消费市场问题层出不穷以及消费市场供求结构不匹配导致消费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也是重要制约因素。
 
  1.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收入不足以支撑消费升级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减小。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趋于下降。与此同时,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减小,导致消费率下降。而且,预期不良导致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
 
  由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效应弱化,就业困难,职工收入受到影响,进而阻碍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的加快。此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对消费率提高有较大限制。
 
  2.消费品生产升级创新滞后,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大量处于生命周期衰退期、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消费品供给过剩,同时假冒伪劣现象也较严重。市场十分缺乏处于生命周期导入期或成长期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的新产品、新供给,产品升级创新不足与消费品市场上的商品价位与消费者的收入层次出现错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新需求的释放。特别是在部分消费品细分市场上,供给创新升级速度放慢直接导致消费需求增长放缓。
 
  对于每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都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消费均衡点,购买力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均难以彻底释放。特别是随着社会高收入阶层不断成长,这部分掌握巨大购买力的群体对国内现有的低端商品需求已经相对饱和,国内符合这一群体需求特点的高层次消费市场尚未建立,所以有消费外流现象。
 
  从根本上看,消费品创新不足反映的是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脱节,受多种因素影响,两个结构之间的作用渠道不能充分通过竞争市场和价格信息传达。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不断扩张的生产长链条中,以中间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关联质量不高,导致消费品生产无法升级、创新。
 
  3.中间阶层发展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对消费的引领作用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低于20%,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偏小、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对大多数中等收入消费者来说,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仍需经过时间积蓄,再加上供给端不断创新,才能得以充分释放。这说明,要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了扩大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外,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4.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制约居民跨期消费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还是相对滞后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方面,金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影响力较小。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分割较多,缺乏联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对于国内消费需求来说,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在小康型迈向富裕型消费的进程中,先储蓄后消费的个人积累过程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强大的信用消费体系成为需求释放的有力支撑。
 
  自1999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消费信贷品种从单纯的住房贷款扩充到现在的1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等。但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也不合理。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占当年GDP的比重太低,其中住房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总额中占比超过80%,其余品种之和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0%,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低于2%。而近5年美国居民每年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均超过20%。
 
  5.消费环境不完善,抑制居民消费愿望的实现
 
  我国居民的消费软环境不容乐观。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包括市场准入、行业规范、产品或服务质量等级与标准,以及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惩处的有关法律与规定都不健全。执法不严,处罚较轻,使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足够的力度。这种不良的微观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的信心产生消极的影响,直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愿望。
 
  ■
 
  当前,促进居民消费意愿释放、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终端消费市场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导向之一,这对缓解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向居民部门更大倾斜
 
  一是规范收入体系,完善分配结构。应规范非预算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比重。政府部门收费实行收支分离、预算管理,审批权集中在中央,杜绝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利用职权乱收费现象。
 
  二是限制行业垄断,提高市场竞争活力,以《反垄断法》为依据,消除市场进入壁垒,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加快电力、电信、石油、交通等行业改革步伐,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调节作用。
 
  三是扩展居民收入来源,健全再分配调节功能。积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多途径扩展居民收入来源。完善再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制度,加大再分配支出力度。继续落实当前各项惠农政策,建立补贴农业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保托底力度
 
  从多个角度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覆盖范围更广、保障力度更大的目标。
 
  一是针对养老保险,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二是针对医疗保险,取消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逐步将流动居民纳入到本地的居保体系当中。在充分使用医保基金的基础上,对大病、重病以及因病造成灾难性支出的家庭进行二次补偿。
 
  三是针对失业保险,简化申领手续,特别是敦促用人单位切实履行相应义务,为领取保险提供方便。
 
  3.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增强居民跨期消费能力
 
  首先,需要构建系统的消费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出台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以此为基础形成丰富的消费金融规则体系。
 
  其次,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主体在运营的轻型化、业务场景碎片化和营销管理数据化三方面改善原有业务,提高消费贷款服务效率。
 
  再次,积极推动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尤其要鼓励中小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业务创新,推动开发新消费金融产品、试点消费信贷证券化、充分利用保险和担保来控制风险、与社会保障建设有效结合。
 
  最后,以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和民营个人征信体系,扩大央行建设的个人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信息量。
 
  4.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软环境监管
 
  一是要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包括带有预防性、惩戒性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出台),建立信用机制,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优良消费环境的保障。
 
  二是要从建立“重大假冒伪劣事件官员问责制”和“打假治劣区域责任制”入手,建立起包括打假治劣,整顿规范经济秩序在内的科学的干部考核任用体系及利益机制。
 
  三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特别是改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和居住等各方面条件。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市场的开发程度,方便农民进入市场。
 
  5.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迎合消费结构升级需求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满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既要大力开发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产品,也不能忽视物美价廉、经济实用产品的生产开发,以多层次的产品结构适应我国不同居民消费层次的要求。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