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上市公司“乌龙”事件何时休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作者:安 宁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昨日,科陆电子发布“兜底式增持”倡议书的乌龙事情着实让市场消费了一把,因为倡议书把该公司名称“不小心”写成了其他公司,被投资者评论为:董秘“复制粘贴”不走心。虽然公司随后发布了更正公告,但这件事也给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上市公司在发布公告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这种乌龙事情不仅对公司的信誉有影响,而且对投资者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我们看到,近年来A股市场中各种奇葩乌龙事件层出不穷:有在公告中将公司代码写错的;有在财报中将财务数据单位写错的,即“万元”写成“元”;有年报玩穿越,写错日期的;有填错姓名,搞不清自家人名等等。

  而让投资者记忆犹新的还是2013年光大证券的“乌龙事件”。根据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显示,此次事件是因为光大证券在进行ETF套利交易时程序出错,其所使用的策略交易系统以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成份股,实际成交72.7亿元。最终,光大证券为此次事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交易所得处以5倍罚款,共计5.23亿元、高管被停职、罚款,并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期货市场禁入等。

  而对于财报或公告中出现的错误,上市公司仅仅是在更正公告的最后表示 “给投资者造成不便表示歉意,公司今后将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笔者认为,作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主要渠道,财报和公告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形象。然而上市公司公告及财报频现乌龙,五花八门,屡屡出错的现状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了。若这么重要的渠道都错漏百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如何能有足够的信心呢?另外,若因错误信息误导投资者,那么,造成的损失又将由谁来负责?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