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民生新闻 >> 正文内容

“五道保障线”补偿一站式办理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4日

百姓在于都县人民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办理完成报账手续。
百姓在于都县梓山镇医保大厅办理医保报账。
工作人员向百姓宣传医保政策。
县医保局工作人员开展医药材料违规行为监测。
工作人员向百姓宣传健康扶贫“五道保障线”政策。
 
    □肖章荣 记者李美霞 文/图
 
  统筹城乡医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人口众多的于都县表现尤为突出。2016年,于都县启动统筹城乡医保工作,在整合城乡医保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强化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
 
  2017年,于都在充实县医保局人才力量的基础上,设立23个乡镇医保所、357个村医保工作服务站,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医保经办网络,提升经办能力,在方便群众办理医保业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避免因病返贫致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于都县贫困人口共有38892人次住院,住院总费用为1.33亿元,“五道医疗保障线”补偿近1.2亿元,患者的实际补偿比为90.03%。2017年1月至5月,全县贫困人口共有13828人次住院,住院总费用为7466.5万元,“五道保障线”补偿比为95%。
 
  A 精准破题,干部跑腿让贫困群众坐等医保报账
 
  近日,家住于都县梓山镇合和村的贫困群众刘瑞平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在中山市一家骨科医院住院治疗,花费治疗费用11619元。回到家中后,刘瑞平把医保报账材料送到村医保服务站工作人员手上,便回家安然等待大病医疗“五道保障线”补偿到账。
 
  刘瑞平不知道,把县外住院报账资料申报表和相关资料交到医保工作人员手中后,一条顺畅、高效的医保报账“绿色通道”便快速启动,让刘瑞平足不出村便能坐等“五道保障线”补偿一次性到账。
 
  刘瑞平是享受于都县健康扶贫“五道保障线”补偿和三级医保报账服务的受益者之一。
 
  “以往是群众跑腿,老百姓要带着缴费清单、出院小结等材料,到县医保窗口办理报账后,再到保险公司和民政部门办理其他的补偿。现在是干部跑腿,老百姓把材料交给我们以后,就可以回家等钱到账了。”于都县梓山镇医保所所长谢愉秀告诉记者,贫困患者把报账材料交给村级医保工作人员后,材料会由村级医保机构送往乡镇,再由乡镇医保所送往县医共体医保窗口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在县级医疗机构医共体直报窗口对“五道保障线”进行一次性补偿报账,通常情况下30个工作日内就可到账。
 
  近年来,于都县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构建起城乡医保、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及健康暖心工程“五道保障线”,通过多层次补偿和救助确保贫困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自付部分不超过10%。“五道保障线”的实施,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负担,但由于医保报账涉及医保、民政、保险公司等多个部门,群众往往因为对政策了解不全面等原因,出现该报未报、该报不能全报现象,即使享受多重补偿救助,也要往不同的单位跑上三五趟才能顺利报账。
 
  2016年8月,于都县启动统筹城乡医保工作,如何让群众共享优质医保服务,尤其是让贫困大病患者实现应报尽报、一站式报账,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于都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完善机构、下沉资源、延伸服务是重中之重,该县便从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保经办机构开始破题。
 
  B 下沉资源,医保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政策宣传、材料送审、待遇审核……连日来,贡江镇医保所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贡江镇的参保人员对医疗保险的满意率达100%。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看病有这么多补偿,现在医保所的工作人员经常会给我们讲‘五道保障线’这些医保政策,我们现在懂了,以后要是得了大病住院了,什么都不用操心,找他们就对了。”家住贡江镇的刁华东说,现在乡里、村里都有了医保工作人员,便利的医保服务就在家门口了。
 
  据介绍,为完善医保机构设置,在县一级,该县严格按照“人随事走,编随人走”原则,将原农医中心工作人员和编制整体划转至医保局,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0名,新增编制23名,同时组建一支15人的专职医务稽核队伍。在乡镇,为全县23个乡镇设立医保所,明确各乡镇医保所配备工作人员4至7名,同时允许乡镇按以上编制数以1∶1的比例招聘相关专业的临聘人员,目前全县共有乡镇医保所工作人员102人。同时,在每个行政村和居委会设立村医保服务工作站,配备1名工作人员,全县共设立村级医保服务站357个。
 
  为保障运行,该县每年投入经费700万元,对各乡镇医保所按每名聘用人员每年3.6万元的标准发放工资,各村医保服务站工作人员按人平均每月3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为让更多群众享受医保服务,今年以来,于都县将扩面征缴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抓好医保政策宣传,规定按照征缴工作经费居民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促使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从98.2%提高到99.5%。为扩大受益人群,防止因病返贫,该县还由县财政额外出资,为全县60周岁以上人群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为老年患者增加一道医疗保障线。
 
  “三级医保经办机构的设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参保信息登记、个人征缴、医保证卡发放等经办业务实现下沉,老百姓无论是在县城还是在偏僻乡村,都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医保服务。”于都县医保局局长钟子金说。
 
  C 延伸信息,“数据跑腿”实现一站式医保直报
 
  “住院总费用14566.14元;起付线0元;统筹基金报账10552.56元;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报账3559.8元;民政救助补助297.13元……”
 
  这是来自于都县黄麟乡一名肝癌患者的账单。据悉,该患者入住于都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5天,住院总费用14566.14元。在该院住院期间,该患者没有缴纳一分钱押金,仅在出院时,在该院一站式结算中心支付个人自付部分便顺利出院。享受多项补偿后,该患者个人实际支付费用仅146.63元。
 
  今年5月,于都县城乡居民医保一站式报账信息化系统上线,如今该系统已覆盖全县各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该县贫困群众持医保卡在全市范围内住院,可在不缴纳押金、免设起付线的基础上,在出院时享受“五道保障线”一站式医保直报,仅支付个人自付部分便可顺利出院。
 
  “姓名、个人编号、身份证号、住院科室……”点开于都县人民医院医保报账系统,记者看到,只要输入贫困患者相关信息,该患者建档立卡情况、住院情况及费用,“五道保障线”补偿情况一目了然,在结算时,系统直接扣减城乡医保、大病保险等多道补偿,收取患者个人自付部分。
 
  据介绍,至今,该县共为城乡贫困人口免费制作发放了医保卡17万余张,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扩大医保信息化系统的覆盖面,为各类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保报账服务。
 
  D 普惠百姓,助力医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近日,以于都县人民医院为核心,县级医疗机构牵头、辐射带动各乡镇卫生院的“1+3”医疗共同体在于都县相继成立。医共体的成立,为该县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资源均等、布局合理的区域性医疗服务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成立医共体以后,县人民医院和11家乡镇卫生院成为利益共同体,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区域医疗服务圈,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机制,带动提升基层卫生院诊疗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于都县人民医院院长钟章荣说,紧跟医共体改革需求,于都县积极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推行居民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的改革。按照相关要求,该县对医保基金留存10%风险储备金后,以医共体服务区域人口总数为基础,对4个医共体实行按人头付费、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的支付方式改革。县政府出台《于都县城乡居民实行按人头付费实施方案》,实行包干使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以医保体制改革,推动形成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诊疗服务机制。
 
  在此基础上,该县还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床日付费、按项目付费等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县政府出台《于都县城乡居民门诊统筹实施方案》和《于都县城乡居民实行按病种付费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的导向作用,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入进行。通过支付改革,推动诊疗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合理控制诊疗费用。
 
  为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该县还通过医保智能审核控费系统,实现大数据智能审核。该智能审核系统对所有结算信息按照医保规则进行自动筛查,对疑似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工实地复查核实后,再分别对相应的医院、药店进行处罚。该信息化系统的上线,使该县实现了由人工监管向智能监管,随机抽查向全面监管覆盖,事后审核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责,自体监督向自体和异体监督相结合的转变,促使医院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使用耗材,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