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互联网造车”的马拉松进入后半程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4日

  6月12日,神州优车高调宣布成立100亿元产业基金,并将首笔22亿元战略投资投向互联网造车企业小鹏汽车,这使本已火热的互联网造车市场再次升温。

  2014年以来,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宣布跨界造车,诸如蔚来、乐视、小鹏、车和家等互联网企业竞相角逐,试图掌握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权。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造车领域近两年累计投资已超过300亿元。

  不过,互联网造车在广受资本追捧的同时,质疑声也频频出现,一些处于创业初期的互联网汽车企业动辄放言要在一年内实现汽车量产,引发业内人士的诟病。事实上,时至今日,尚无一家互联网汽车公司能够实现量产。

  笔者认为,互联网造车要如期实现量产,除了要跨越核心技术瓶颈外,生产资质能否落地、资金能否跟进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等,都是互联网造车企业无法绕过的现实问题。

  尽管2015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颁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为互联网造车企业落地带来了机会,但从目前颁发的13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来看,仍未超出传统汽车产业链这个生态圈。

  从投资来看,大多数互联网造车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还是未知数,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依靠融资投入项目,但项目融资未来的可持续性尚需打上大大的问号。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互联网车企选择了代工模式,此举虽能有效整合产能,但在制造环节上受控于人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毋庸置疑,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及产品成熟度等,是考量一家企业是否具备新能源车生产能力的核心标准,互联网造车企业上述关键环节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对其落地与量产形成了阻碍。

  此外,盈利能力也是互联网造车企业的一大短板。没有批量化的产品,仅靠有限的技术收益,从长远看只是权宜之计。即便是达成了量产,市场认可度也未必如想象中那样乐观。

  从上述几方面分析看,小鹏汽车似乎是幸运的。优车产业基金的导入,不仅为其产品研发提供了强劲的资金支持,基金母公司发达的产业链条也为小鹏汽车的销售、消费创新提供了具有想象力的背书。换言之,小鹏汽车事实上已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实现了完整布局,此举或将重塑国内互联网造车的市场格局。

  从最初的概念构想,到如今逐步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市场的洗礼下,互联网造车的“马拉松”也已进入了后半程,但哪些互联网造车企业能笑到最后,还要等待市场来检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 阳)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