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托起脱贫梦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蔬菜产业是我市重要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将其列入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政策引导,持续精准发力,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效供给、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促进蔬菜产业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丰富了市民“菜篮子”,鼓起了农民“钱袋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503个、面积9.5万亩,通过引领贫困户直接发展蔬菜产业和各类蔬菜经营主体联结方式,累计覆盖带动1.89万户贫困户、6.26万贫困人口增收。
贫困户种上“扶贫菜”
采摘、入框……连日来,在赣县五云镇五云村的蔬菜地里,到处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菜农们正忙着收获采摘蔬菜。“4个月的时间就能收获一季大头菜,按目前的收购价每亩有3000元收入,一年下来一亩就有1万多元。”正在地里采摘蔬菜的贫困户陈家骥笑呵呵地算了一笔
经济账。
陈家骥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他和村里菜农集中连片种植蔬菜。该镇以每亩500元、搭建蔬菜钢架大棚每个1000元进行奖补,“面对这么好的政策,我决定扩大种植规模,今年蔬菜种植面积7亩多,还搭建了两个标准钢架大棚。”如今,陈家骥还加入了蔬菜种植合作社。
“说实话,种蔬菜挺划算的,种子是合作社免费提供,还订单回收蔬菜。”“不仅可以自己种,还可以到合作社的基地务工,加上务工的钱,一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呢。”趁着蔬菜过秤的间隙,菜农们议论开来。
无独有偶。章贡区按照1个贫困人口发展1亩露地商品蔬菜的标准,或按户均建设、租赁承包、返租倒包等模式,进行贫困户蔬菜产业脱贫规划,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目前,全市直接发展蔬菜产业的贫困户有1.1万户,种植蔬菜面积3.52万亩。
产业发展助农多元增收
“现在正值蔬菜收获期,在合作社清洗蔬菜每天都有70元,忙完这阵子,又可以到地里去种蔬菜,每个月都有超过20天的务工期。”正在清洗蔬菜的李复珍激动地说,不出村子半步,每年在家门口都可以有近3万元的收入。在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官桥蔬菜基地,采取“底薪+净利润的15%进行分红”方式,划分责任单元、额定生产目标,进行劳务承包,带动当地4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帮扶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蔬菜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贫困群众收入有保障,脱贫有“出路”。目前,各地通过蔬菜基地联结务工就业增收的贫困户3693户,涉及蔬菜基地425个。
此外,我市通过让贫困户多要素入股蔬菜基地分红等,实现多元增收。在会昌县,贫困户以每户每股1万元扶贫基金入股蔬菜基地的方式,8个规模蔬菜基地吸纳带动1686户贫困户入股资金1686万元,每年每股固定分红600元。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土地、扶贫信贷资金等要素入股蔬菜基地等方式,覆盖带动贫困户1456户,涉及蔬菜扶贫示范基地112个,通过土地流转、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模式联结带动贫困户2656户。
扶贫示范基地引领致富路
近日,走进全南县南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记者看到,20多座现代化育苗温控大棚一字排开,不同于以往的塑料薄膜大棚,现代化大棚对温度、光照、湿度进行24小时智能控制,给蔬菜创造了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从简易大棚到高标准钢架大棚,从简单的避雨功能到温控、光控、肥控等综合功能,以及土地耕整、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公司年培植蔬菜种苗2000余万株,通过订单生产的形式,大部分幼苗分发给农民栽种。”位于园区内的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新丁介绍说,该公司种植蔬菜面积500亩,年产值近3000万元。据了解,该县依托高山蔬菜科技产业园、合作社、企业等技术、管理、销售优势,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推行联产联销,订单生产,统一种苗、技术、管理、销售,发展蔬菜种植10万亩,年产值3亿元,带动653户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
近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建成一批科技型、融合型、引领型规模蔬菜扶贫示范基地,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引进寿光客商建成赣县铭宸、瑞金九丰等一批以设施蔬菜基地,推广大棚栽培、吊蔓种植、水肥一体、智能化等前沿技术,革新了传统种植模式,引领了现代发展方向。今年以来,全市引进签约或落地投资亿元以上蔬菜产业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60多亿元,建成规模基地123个、2.36万亩,目前通过“三品一标”蔬菜
产品认证数55个,龙南大蒜、信丰萝卜分别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