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涵养文脉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7日
6月4日,记者在兴国县城东街、西街棚户区改造地段看到,越国公祠(朱德故居)、萧华将军故居、潋江书院等修缮一新,成为游客了解客家文化、瞻仰名人故居、感受宋代古村落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兴国县在实施棚户区改造中,重视保护、修缮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村落,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让这些古建筑、古村落成为旅游景点。
兴国是客家人重要聚集地,也是一块红色土地,客家文脉源远流长,红色资源丰富深厚。根据这一特点,兴国县在推进棚户区改造中,注重留住乡愁,涵养文脉,让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古村落得到保护,并投入巨资修缮、开发,使得濒临倒塌的客家古建筑、残败凋零的古村落得于完好保存,并焕发新的生机。
兴国县今年的棚改工作重点在县城东街、西街片区,涉及房屋1556套、共26.1万平方米。其中,在西街片有历史悠久的越国公祠,这里曾是朱德同志工作居住地,既是历史建筑,也是革命旧址。在东街片区有占地面积约0.57平方公里的千年古村肖屋村。肖屋村由于年代久远,住户外迁,不少房屋缺少修缮,破损较为严重,而且道路狭窄,没有消防通道、污水管道,居民出行难、用水难、防火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但是,肖屋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兴国县城内仅存的宋代建筑集中区,目前仍保留有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25栋,古商铺7家,古池塘1口、古井2眼,古巷20余条,村庄整体原貌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肖屋村还是开国上将萧华将军的出生地,萧华将军故居保存较为完好。
鉴于这些情况,兴国县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棚改原则,实现既改变面貌,又留住文脉。棚改启动前,该县邀请文物等部门的专家进行普查论证,然后科学制定棚改方案,决定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和红色革命旧址都予以保留。其中对肖屋村采取先整体征收,后统筹整合规划,保护为主,综合利用的棚改措施。首先,规划整合古代建筑。根据兴国县《清道光四年兴国县城池图》记载,并参照肖屋村萧氏族谱中绘制的村庄原貌图,将肖屋村与西街串连一起重新规划设计。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完善基础设施,清理加固池塘古井,对古街商务店铺和村内所有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加固。民居祠堂用于展示客家文化,店铺仍旧用于经营,革命旧址重新布展,千方百计增绿添绿,将古色、红色和绿色融为一体,再整体对外开放。其次,恢复古街巷名称。肖屋村保留有6条较大街巷,其中东街3条、背街2条、大街1条。将这些街巷的历史名称予以恢复,并在街巷口用牌坊或者石碑的方式,叙述街巷的历史文化,同时,对地域和建筑名称进行标识。其三,修缮原有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越国公祠、张氏宗祠——金鉴堂、铜锣巷20号、东街18号、3口红石古井、萧氏宗祠——世德堂等建筑及肖屋村一巷、二巷、三巷部分建筑进行重点修缮。其中,对越国公祠和萧华将军故居都投入了较大的维修资金,并将它们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四,打造精品景点。坚持保护与开发统筹,把肖屋村古村落保护建设纳入全县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逐步实现肖屋村古村落与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长冈乡调查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景点互联互通,实现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