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6日
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媒体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据称,此类信息提供的电话,很可能是吸费电话。
【短评】尽管针对考生的诈骗信息不断“变异”,但并非没有可疑痕迹,并非没有破绽可循。信息中提供的一些核心信息,比如涉及的人名、地名、单位名、考场等是不是真实存在,只要向有关权威部门核实一下,便可弄个究竟。杜绝此类行为,一方面需要公众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只有把杜撰传播诈骗信息背后的违法犯罪者查出来,让其受到法律严惩,才是治本之策。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