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5日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屹立,一对汉白玉砌成的风帆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徽,高扬在碧波之上。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是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央苏区核心县、全红县之一,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红色资源。该县积极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开展国防教育,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的生机。
保护红色资源
“留住红色资源,我们的社会才更有文化底蕴,我们的发展才更有灵魂。”该县博物馆负责人管冬梅说。在于都县老城区,该县正在对建国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革命旧址进行修复。
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于都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共走出了16位于都籍共和国将军。
“于都县每个乡镇都有红色资源,已申报成功的革命旧址、旧居有1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4个点,今年新发现粤赣省于都县利村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左坑红军医院旧址、于都县独立第三团旧址3处旧址。”该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钟敏介绍说,近年来,该县加大投入,大力发掘、保护和修缮红色资源。2013年起,国家已连续3年每年拨付1200余万元用于该县24处旧址的修复,目前已修复18处旧址,另6处旧址将于今年完成修复。2016年12月,国家派出3名专家、省里派出2名专家、市里派出2名专家进驻于都指导红色标语的修复工作。
保护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文化的基础。该县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针对革命旧址旧居点多面广的现状,还聘请了57名兼职文物保护员加强保护。
激活红色基因
近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鲜艳的团旗下,一群中学生正在庄严宣誓。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等革命旧址成为该县小学生入队、中学生入团、干部职工入党、新兵入伍的起航地。每逢节假日、纪念日,来革命旧址旧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接受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长征精神。
以红色精神育人,用红色基因铸魂。为了激活红色基因,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2007年起该县的旧址旧居免费开放,2014年5月,在维修好的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成立于都长征精神研究院,创办长征文化馆。2015年,该县投资1000余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改造升级……
该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仅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2016年就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今年1月至4月共接待游客达14万人次。这些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也带动了该县
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始终要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永葆生机,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红色火种遍地开花,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该县县委书记蓝捷说,于都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突出“长征品牌”,着力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点,开发红色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目前,该县正在规划建设长征特色小镇、徒步长征体验区、红色标语集中展示区等。
传承红色精神
“我们的团员一路唱一路成长,用《长征组歌》传播长征精神。”于都县文广新局局长、合唱团团长谢芸华说,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成为一张“红色新名片”。
据该县政协副主席、原合唱团团长袁尚贵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于都县80多个单位160多名红军后代自发组建了长征源合唱团,他们下基层、到城市、入校园,6年多来先后义务演出260多场,仅2016年就在全国巡演了55场,足迹遍布北上广深和长征沿线城市。由于合唱团成员特有的情感和精神,2014年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文化部颁发的“百鸣杯”奖,合唱团主打曲目《长征组歌》传播巡演项目被确定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被省总工会确立为江西省职工合唱团、中国文艺志愿者团体会员。
合唱团成员利用每周三晚进行排练,利用公休假外出巡演。合唱团成员的努力,感动了《长征组歌》首唱者马子跃,他成了合唱团的艺术顾问;感动了著名词作家、原战友文工团团长王晓岭,他为该县创作了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感动了中央电视台原文艺中心主任、词作家邹友开,他为于都创作了歌曲《永远的红飘带》。这些歌曲都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红歌。该县还先后出版了《永远的长征》《长征起点》等专著,协助拍摄电影《诱狼》。通过歌曲、电影和书籍,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人们心里。
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长征大道、长征广场……于都俨然成为一个长征文化城。两年一届的“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2届;2016年与长征沿线省市联手举办了首届“永远的红飘带——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于都县长征源小学有一支红娃唢呐队,经常为来于都参观学习的人吹奏《十送红军》等革命歌曲。他们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