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互联网保险面临瓶颈 保险科技渗透程度有待加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2日

    本报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科技正在改变保险业。
 
  日前,中国保险学会与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2017)》(下称“《白皮书》”),其中提及在科技的浪潮中,保险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保险科技在未来的行业布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需要包括保险公司、科技公司、监管当局在内的多个主体,包括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多种技术,包括渠道、产品、营销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协同共进。
 
  不过,保险科技方兴未艾,对保险经营实施全流程的渗透度远远不足,其中保险公司的主观能动性和巨大投入成本是影响因素之一,未来或可考虑沙盒监管等创新制度推动保险科技发展。
 
  新技术催生新需求
 
  具体而言,《白皮书》对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等10项科技进行了重点探讨。
 
  这些科技正在或即将广泛应用于保险业。以日渐受到追捧的金融云为例,“目前,腾讯云根据物理隔离、独立机房、灾备方案、监管要求等特殊需求,提供符合保险公司订制要求的金融云机房,并根据保险业具体应用场景,提供保险业云化解决方案,包括泰康人寿、安心财险、泛华保险、和泰人寿、众安保险、阳光信保等保险企业均有业务部署在腾讯云上。”6月1日,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复旦大学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则更聚焦自动驾驶对保险业的发展的影响。他表示,“自动驾驶汽车对保险市场最深刻的影响是汽车驾驶性能提高所带来的业务生态改变,保险公司目前的风险转移功能将部分让渡给汽车制造商。交强险的购买主体将从普通消费者变为汽车或其他零部件制造商等,现有连接保险公司和车险消费者的天然纽带也将不存在,由此现有交强险以外的占整体非寿险市场50%份额的车险保险业务会进一步萎缩。”
 
  “不过,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使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技术风险、自动驾驶汽车投入使用的网络安全风险、工程师等相关人员的职业责任风险成为新兴的风险,这也将催生新的保险需求。未来汽车保险的险种设计、运营方式、产品营销、汽车保险监管等也将面临着重大的转变。”许闲续称。
 
  其实,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一而足,对传统的保险服务形式、经营模式、服务方式、产品创新、服务渠道等带来变革。
 
  互联网保险面临瓶颈
 
  不过,保险科技的渗透远远不够。以互联网保险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79家财产保险会员公司中,共有60家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2016年1-12月,这60家财产保险公司的互联网财产保险累计保费收入502.29亿元,同比下降34.63%。其中,车险保费收入398.94亿元,占比79.42%;非车险保费收入103.35亿元,占比20.58%。
 
  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增速的下降,尤其是车险保费收入、占比的下降,说明其以往发展模式主要是“从线下转线上”,但是瓶颈期已经到来,需要以新技术为核心手段从前端到后端对保险经营实施全流程改造。
 
  “其实,保险公司对一些保险科技动力不足的原因可以理解。这些保险科技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并非谁都有意愿或能力承担。不过,一些新兴事物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广泛应用随时可能发生。如果不能提前谋篇布局,一旦风口来临,注定落入一步慢、步步慢的尴尬境遇。”某保险公司战略部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如果保险科技真的发展起来将是一次结构性转型,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有可能是颠覆性的。”一位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述,“未来,可以考虑仿照监管沙盒制度(主要是指监管部门在其金融创新中心设立的,旨在为金融机构创新提供一个安全空间的监管机制),为创新预留实验区,加强行业和监管者的有效互动,为保险科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透明度。”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