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大余县黄龙镇旱田村的李志坚夫妇火了。已过花甲之年的两位老人,破除当地建上一座“活人墓”能够延年益寿的迷信说法,将省下来的钱用来拍婚纱艺术照和旅游,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曾经,大余白事出于片面追求孝道,讲究大操大办,不仅程序繁琐,还劳神耗财,丧葬简化成为大部分群众的期盼,却又碍于传统观念无可奈何。为破除这一难题,该县对症下药、疏堵结合,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弘扬厚养薄葬,实行殡葬制度改革,让逝者亲属在
经济、精神双方面“减负”,在社会上逐渐刮起一股“移风易俗、节俭养德”的文明新风。
曾经:办白事 多花费
谈及以前大余办白事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的风气,家住南安镇建桂街的邱原平老人唏嘘不已。“老习俗讲究大报丧,所有亲戚都要通知到,出门时队伍越庞大,说明家族越兴旺。在县城各大街道抬棺游街、抛撒纸钱,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还污染了城市环境。”而与繁琐的程序相对应的,还有令人咋舌的花销开支。
按照当地旧风俗,办理白事需请风水先生确定出门时间、为坟地选址,吹鼓手的数量、演奏的时长也有讲究,披麻戴孝、设宴款待……繁琐的程序一样都不能少。算下来,有时一天就需花费数千元。
“之前办丧事很少讲究量力而行,碍于面子,有些人被迫借钱办。”邱原平说。但在看似风光的背后,极易引发家庭矛盾。
据了解,在操办过程中,因家庭富裕的成员愿意多出钱办得隆重些,但贫困的则无力支持,最终导致意见难达成一致,或者是分担不均,出现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需要购买的扎纸,由最早的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到后来出现了小楼房、小汽车等,甚至连彩电、司机等细节都考虑到位,一套“配套”齐全的扎纸添购下来,往往需要一两千元。
过去,大余曾一度盛行办白事吃流水席,仅在农村,每桌饭食标准成本在350元左右,还不包烟酒。邱原平见过最大的一个场,办丧事摆了100桌。白事隆重程度,多者能花费10多万元,即使家庭条件差的也得花费上万元。
如今:厚里子 薄面子
现在,用南安镇余西街居委会主任朱昀的话说:“程序简单多了。”自2016年10月起,大余县推进遗体火葬改革、骨灰安葬改革、丧事办理方式改革,引导城乡居民遗体免费火化,公职人员亡故后一律实行遗体火化,并设立悼念厅让亲朋吊唁。部分餐饮店安排了白事大锅菜,以每人不超过20元的标准安排席宴,客人吃完饭随即退席,菜品也比较简单,坐席的也只是最亲近的亲戚。
按照以前大操大办的办法,逝者后代很难承受。“尤其是负担原本就较重的家庭,家里过世一位老人,往往好几年才能翻过身来。”朱昀告诉笔者,以前安葬逝者,购买上好的棺木价格不菲,请抬棺游街的人工费又是一项支出。此外,坟地占用了大片土地,祭祀用品还有碍市容市貌。
“依托社会管理‘三级’网格平台,我们镇成立了镇、村、组三级殡葬改革工作组,通过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等多种途径不间断地宣传殡改政策,理事会上门做工作取得丧户理解并支持火化。此外,镇民政所还设立了24小时举报电话,对群众举报违反殡改条例属实的,给予现金奖励并为其保密。”朱昀介绍到,“现在一场白事办下来,几千元钱就可以了。”
“活着不好好孝顺,死了办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宁愿在老人在世时多一些关心,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物质保障,做到真正的孝顺。”市民王亮心直口快地说。
目前,该县已签订坟墓征收协议1120余穴,完成坟墓迁移、清表285穴,各乡镇规划公墓区27处,其中4处已启动施工建设,南安镇新余公墓区已初步建成。今年4月,占地面积460余亩的崇山项目启动,建成后可容纳坟墓11万穴。
探索:有人管 坚决办
经过前期大量的走访调查,大余县决策者找到了症结:对丧事从简,居民大部分还是比较支持,但是碍于面子,谁都不敢往前迈步。为彻底破除群众心中的“疙瘩”,2016年底,该县决定全面铺开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让厚养薄葬观念深入人心。
该县注重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各个村落建立起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老工人等“五老”人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发挥红白事理事会在厚养薄葬过程中的引导、规范、监督、组织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丧事不想大办而又不得不办”的心理负担。
结合当地实际,该县制定了《村(居)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事简办管理制度》《村规民约》等相关制度章程,对丧事时间、程序、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各村参照标准,制定具体的简办要求。同时,建立村民红白喜事报备制度,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村居建立集中祭祀的专用场所。
“可以说,老百姓思想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大部分居民们想节俭办丧,却又担心背后被戳脊梁骨说自己不孝顺。”浮江乡车里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彭九长说。如今,只要村里有人去世,总能看见这位年过七十的老党支部书记的身影。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操办,他总是耐心提出整改意见,劝导纠正。在彭九长和理事会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倡导对老人生时多尽孝,对村里年轻人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也有效破除了村民们的“面子情结”。
利用各类媒体长期刊播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录制《殡葬改革管理办法》等音频,利用流动宣传车在社区、集市、广场等重点场所集中宣传;发放11万余份乡风文明倡议书,在各乡镇小广场播放乡风文明动漫宣传片,组织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专题培训,培训800余人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发放《大手拉小手—乡风文明,我对家人说》倡议书4万余份;大力推行以“一线通”白事服务、“家庭式”守灵服务、“一站式”陪同服务等亲情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殡葬“一条龙”服务……如今,该县群众逐渐养成了节俭、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正在排练“新城周屋村乡风文明”采茶戏的村民周文华告诉笔者,感受到实在好处的村民们观念发生了转变,死后极尽哀荣的旧俗逐渐被摒弃,厚养薄葬的观念深入人心。“现在村里的小孩子都知道要尊老爱老,白事大操大办在村里基本看不到了。”周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