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多家银行宣称回归校园贷款业务,这个被“裸条”、高利贷等“玩坏”的行业,看似又回归了正常。值得注意的是,与银行集体挺进校园贷不同的是,曾经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日益减少。
银行回归校园贷款业务,其实早有征兆,此前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校园贷要开正门”。这一表态,为银行系“正规军”进军“校园贷”定下了基调。随后,各大银行都针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开发出自己的信用贷款产品,归纳而言,普遍存在着授信额度有限、借贷周期更长、贷款利率相对优惠等特点。诸如此类的产品设计,可说是充分兼顾了风险管控和市场需求。
其实,相较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巨大体量来说,校园消费借贷业务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毋庸讳言,这部分细分市场,并不是主流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而大学生群体,也不是大银行心目中的优质目标客户……即便如此,如今各家银行还是纷纷回归了校园贷款业务。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监管部门的有意促成,为的是“引入良币驱逐劣币”,继而从根本上清除校园网贷的潜在隐患——换而言之,这也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银行的校园信贷产品,相较于乱象重重的校园网贷,具备着一系列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说,严格的资质审核与风险把控,这在与征信系统的深度对接、同业的信息共享等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也正是基于这种稳健的业务能力和健全的风控意识,方才可以确保正规金融机构能够大大降低违约、坏账的发生概率。由此,也避免了因借贷纠纷衍生出恶性事件的可能性。
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年大学信用卡被叫停以及近一两年校园网贷的折戟沉沙之后,如今银行重新回归校园信贷市场,其心态想必会沉稳许多。这种“沉稳”,首先意味着对于预期目标的合理设定。也即,校园借贷产品不应被商业银行直接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更多还是适合将之作为获取未来客户、培养用户习惯的前期战略布局。
需要厘清的是,银行重拾校园贷款业务,必须始终明确“功成不必在此时”的大前提:大学生也许不会即刻成为优质的借款人,校园消费借贷市场也许不会立马产生可观的利润。但是,只要金融机构能够保持耐心和策略,恰当引导这一群体了解相关产品逻辑、遵守相关游戏规则、适应相关生活方式,那么获得预想中的回报,只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