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不修“风水”,省下来的钱拿去旅游、拍婚纱照,这一新鲜事,日前发生在大余县黄龙镇旱田村。
旱田村65岁的老人李志坚,按照当地的习俗,早早开始为自己和老伴“后事”做打算。前不久,儿女们请来风水先生和工匠,打算提前为两位老人兴建一座墓地。得知情况后,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上门,耐心劝说老人及其家人,遵守有关规定,移风易俗、安享晚年。老人放弃了兴建“活人墓”的想法,并利用省下来的2万多元钱,带着老伴去拍了一套婚纱照留作纪念,还报名参加旅游团,打算出去开眼界。
如今,在大余县,厚养薄葬、孝老爱老、文明节俭、爱护环境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追求。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精神的小康。去年以来,大余县把乡风文明建设当作重要民心工程来抓,加强正面引导,注重标本兼治,用好传统文化,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乡风文明行动”热潮。
犹如春风和煦,一股文明新风在庾岭大地吹拂开来。
疏堵结合破旧俗
听了居委会干部上门宣讲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规定,家住南安镇板鸭大市场的彭先生松了一口气。原来,彭先生的父亲过世,按照当地以前的风俗,必须大作法事,出殡时还需通知亲朋好友上街抬棺游丧,花钱不说,还劳神费力。“只要有统一规则,大家都这样办,我们也没有意见,不用大操大办了,大家都轻松些,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也能理解。”彭先生打消了按旧风俗大办丧礼的念头。
抬棺游丧是南安镇的一个丧葬陋俗。“每当这时,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走上街头,一路吹吹打打、放鞭炮、撒纸钱,居民看见都远远地躲开。这既增添了街道拥堵,影响了居
民生活,又破坏了城市环境卫生,给环卫工作增加不少负担。”长期从事社区工作的南安镇石桥下居委会主任钟文清告诉记者。
为彻底改变这一陋习,去年底开始,大余县对症下药、疏堵结合,全面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大力弘扬厚养薄葬新风尚。建立县、乡(镇)、村(居委会)三级联络员制度,成立综合执法队,做好常态化宣传,及时掌握各地丧事情况,主动上门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家属丧事简办、文明节俭。大操大办的丧葬陋习由此迅速得到扭转。
“我在社区工作了几十年,感觉这一次的工作推进非常快。其实很多居民也不愿大操大办,但碍于风俗颜面,怕别人指责不孝顺不得不如此。既然县里作了统一规定,居民都很乐意接受,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支持。”钟文清说,以前办场丧事动辄需要花两三万元,现在简办只需六七千元,大大减轻了居民的负担。如今,大余街容街貌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再也看不到抬棺游丧队伍。
送葬陋习得到扭转,传统土葬旧俗也在逐渐改变。大余县大力宣传推广绿色殡葬,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加快规划建设20处公益性墓地。今年4月,占地400多亩的崇山项目启动,建成后可容纳坟墓11万穴。该县还将迁坟工作与殡葬改革宣传有机结合,在环城路项目建设中,1个多月时间内就完成了所有坟墓迁移协议的签订,为拉开城市路网框架赢得了时间。
新风新貌乡村美
走进大余县浮江乡双田村,只见群山环绕中,白墙红瓦的新楼房整齐排列,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放着一只垃圾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木扶疏,不少游客沿着柏油马路赏花观景。“现在大家都很自觉地将垃圾入桶,要是门前脏乱差会被大家笑话。”双田村保洁员钟书瑶告诉记者,爱护环境卫生已经成为村里的新风尚。
告别陈规陋习,文明之风吹遍城乡。大余县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年”活动,不断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该县国道、省道沿线乡镇的集镇的垃圾由物业公司负责清扫、集中清运、统一处理,形成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为秀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县里引导各地积极破除陋习、引领新风,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乱埋乱葬、农村赌博、不赡养老人等歪风邪气和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截至目前,全县已取消各类违规酒席10余场次,减少酒席200余桌,节约支出30余万元。农民群众滥发请柬、滥送唁信、借操办之机收礼敛财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弃旧俗、树新风,人人参与。大余县组织开展了移风易俗金点子征集活动,全民互动,共同参与到乡风文明创建行动中,并依托榜样人物、典型事件抓好示范带动,形成鲜明导向,让文明新风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年初,大余县出台了“乡风文明行动+”工作方案,通过开展“乡风文明行动+环境综合整治”“乡风文明行动+精准扶贫”“乡风文明行动+乡村旅游”等活动,整合项目、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打造乡风文明示范点,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村庄美了,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大余县因势利导开展了“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此外,还通过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县各乡镇营造了浓厚的文明乡风创建氛围。
播撒文明传家风
“敦孝友以笃天伦,循礼仪以睦宗族……”树立在新城镇周屋村文化广场的周氏家规,不仅是这个理学名村里的一道风景,更时刻提醒、约束着村民的言行;浮江乡双田村的乡风文明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被放大张贴在村口古色古香的宣传栏内;池江镇卢屋村,一面面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文化墙成为村里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从大环境、小家庭两个方面入手,大余县深入挖掘理学文化、阳明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全社会树立公序良俗、传承良好家风。
不久前,卢屋村举办了第一届好家风评选活动,村里评出“孝老爱亲”“和睦邻里”“诚实守信”等9户家庭,并进行表彰。好家风带来好民风,如今,卢屋村玩牌赌钱、吵架打闹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邻里相帮、齐心致富的新景象。
周屋村传承尊老敬老的好家风,在每年的重阳节前一天,都会把村里所有老人邀请到周屋祠堂过敬老节,这一做法已经延续了20多年。周屋村还把保护传统文化与弘扬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在村里老祠堂设立国学讲堂,常年举办理学讲座。多年来,周屋村被评为市、县“安全村”“文明村”。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会安。为了让好家风播撒文明种子、传递更多正能量,大余县通过组织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在各乡镇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好家风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的优良风尚。同时,在城乡大街小巷、文体广场等区域,以连环画、彩绘等形式精心绘制文化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目前,该县累计创作墙体书画1200多幅,面积2800多平方米,这些贴近百姓、带温度接地气的作品,将“好家风”实实在在地融入了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