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国寿市值将被中国平安赶超?前者业绩跌后者报喜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7日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先后发布了2016年报。中国平安营业收入7744.88亿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为723.68亿元,同比增长11.0%。而中国人寿营业收入5497.71亿元,同比增长7.5%,净利润为191.27亿元,同比下降44.9%。 
 
  业绩传导到市场。在市值上,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越来越接近,两者距离触手可及。 
 
  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在2015年4月曾创42.50的最高价,截至3月24日收盘股价24.9元,股价跌去四成,市值7037.91亿元;而中国平安在2015年5月股价最高时报94.30元,到3月24日收盘股价36.55元,复权后股价仅跌两成,市值6681.43亿元。 
 
  中国人寿遭遇转型阵痛 证金公司减持 
 
  对于盈利不佳的原因,中国人寿在年报解释称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受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致总投资收益下降;二是,受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致净利润大幅下滑。 
 
  据《新浪财经》报道,虽然中国人寿流年不利,但交银国际依然给予维持“长线买入”评级。 
 
  交银国际认为,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相比,更受A 股市场的反弹。其次,去年四季度,中国人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四季度净利55.99亿元,为年内单季最高,同比增幅超过4倍;同时全年保费收入实现2位数增长,也创2009年以来最高增速,规模继续扩大,预计下半年,结构调整成效继续显现。 
 
  不过,仍有大股东决定减持。在中国人寿前十大股东中,证金公司目前持有5.72亿股,减持1953.65万股;中国核工业集团持有1240万股,减持760万股。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寿近年来市场份额不断遭到蚕食,已经连续六年下滑,从“三分天下”到如今已跌破两成。 
 
  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6年,中国人寿寿险市场份额分别为33.3%、32.4%、30.4%、26.1%、23%,19.9%。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行业新一轮改革与转型已步入深水区。“上一轮寿险业市场化改革,解决的是求生存问题,而下一轮改革所面临的是转型窗口期,目的是求发展。” 
 
  中国人寿一直在尝试价值转型,进行结构性调整,不过转型阵痛依然在继续。面临利率下行、中小险企抢单,个险渠道人力费用上涨,以及多元化经营的结构调整等诸多挑战。 
 
  有业内专家观点认为,保险市场或将出现分化,大、中、小规模的寿险公司之间分化加剧,上市险企之间差距也会逐渐拉大。 
 
  中国平安赚了723亿 管理层直言股价被低估 
 
  有人欢喜有人忧。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人寿不景气,中国平安却这边风景独好。 
 
  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国平安年报显示,2016年,中国平安营业收入7744.88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净利润723.68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23.94亿元,过去13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8%。 
 
  不过,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中国平安也一直受到市盈率表现不佳的困扰。在业绩发布会上,提起股价被低估,平安管理层颇有怨色。 
 
  “平安是少数几个A股比H股价格低的公司之一,市值比内含价值折扣了约10%。”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认为。 
 
  数据显示,中国平安的市盈率目前是保险板块中最低的,其动态市盈率仅在11倍左右。而中国人寿市盈率为38倍,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市盈率均为20倍。 
 
  究其原因,有观点认为按照传统评估模式,中国平安吃了多元化经营的亏。传统评估标准更青睐专注主业的公司,认为多元化经营公司难以发挥各版块最大效益,普遍给予折算评价,不过这对关联性较强的综合金融业务的来说,可能并不准确。 
 
  最近,不少国际评级机构传来积极评价。据媒体报道,麦格理近日发表报告唱好中国平安H股,将目标价由62元升至64元,评级为“跑赢大市”。大和则予平保H股“持有”评级,目标价为42元。德银则予56.2元目标价,评级为“买入”,另花旗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58元。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