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合力拔穷根 攻坚再展新画卷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3日
一栋栋新楼房立在青山之间,一条条水泥路直达农家门口,一山山油茶林绽出无限生机……日前,记者行走于上犹的山野乡村,但见春色浓郁、变化喜人。
干群合力拔穷根,攻坚再展新画卷。上犹县逐级签订“军令状”,不断加大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保障、整村推进等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书写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新篇章。2016年,该县退出贫困村9个,3266户1087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压实责任聚合力
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起确定脱贫致富产业,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为贫困户做好事实事,与贫困户共同劳动,同时向贫困户送一件生活用品,自掏腰包、自带干粮在贫困户家中吃一餐饭……如今在上犹县各乡各村,常常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
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措施,建立县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村、干部联系到户的帮扶工作机制,组织全县2706名帮扶干部深入14171户贫困户家中,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县领导带头,党员干部跟进,扛起脱贫攻坚重担,深入一线调研、全面掌握村情、发展致富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实际问题。县里紧盯“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目标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深入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等系列措施,力求脱贫攻坚实效;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精准扶贫工作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先过精准扶贫关的有关规定》,优先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干部,到目前有23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获优先提拔重用;拿出了5个加大扶贫攻坚跟踪问效的追责、考核方案,强化对帮扶干部的管理,划定效能问责红线,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产业扶贫增信心
近日,在油石乡水村油茶低改基地,记者见到正在油茶林里修剪枝条、铲除杂草的贫困户陈以安,他高兴地说:“油茶基地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有务工收入,年底还能分红,我们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苦日子总算快熬出头了。”
坚持“鱼渔并授”,上犹立足产业基础,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选好龙头企业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工夫,有效联接和带动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该县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意愿,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帮助他们拔除穷根。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目标,引进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茶油、苗木、生态鱼等产业,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积极动员鼓励产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或就业,参与入股或就业的贫困户每年平均可增收5000元至8000元。装机容量为700千瓦的营前蛛岭“集合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后,捆绑全村294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实现增收3600元、村集体增收3.5万元以上。该县依托电子商务孵化园和农村e邮两大电商产业平台,建设了县城电商产业园和乡村电商服务站,重点销售茶叶、茶油、陡水湖生态鱼等特色农
产品,为100多户贫困户架起了产销对接的网络平台。依托陡水湖、柏水寨等景区,引导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因户施策、分类实施,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效果明显。
四大平台促就业
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整齐摆放着30台电子零件加工设备,女工们正一丝不苟地忙着加工电子元器件……这是上犹县社溪镇荣达电子厂的生产景象。
女工何冬莲因家中人多地少,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年龄尚幼,夫妻双方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在周边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家里一直比较贫困。去年参加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后,何冬莲进入荣达电子厂上班,现每月工资可拿到1800元以上,有效地改善了家庭境况。谈及这实实在在的变化,何冬莲说,正是因为有了扶贫福利工厂,让她不出门就能有事干、有钱赚,还能照顾好家人。
针对不少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短缺、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上犹县采取“公司+贫困户”兴办扶贫福利工厂、“能人+贫困户”发展种养基地、“工业+贫困户”设立扶贫车间、“单位+贫困户”开发公益性岗位四种方式,打造了就业扶贫“四大平台”,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和长效增收,也促进了这些家庭的和谐,让他们能够就近孝敬老人,对孩子尽到教育责任和义务。到目前,上犹县兴办乡镇扶贫福利工厂24家,为316名贫困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16期、手工藤艺编织培训4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74人,其中参训的贫困劳动力有127人,有了一技之长,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加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