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昔日“水土流” 今朝“绿富美”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0日

  3月19日,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的生态休闲垂钓区内,又迎来了一批“周末游”客人,游客愉快地体验生态观光旅游,感受当年水土流失严重的塘背小流域的“绿色之变”。游客说:“如今生态这么美,我们不敢相信这里是三十多年前被称为的‘江南沙漠’的地方。”
 
  记者走进该示范园内,看到挡土墙、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景观水保林、生态果园等不同功能的水保设施。在水保科普示范区,沿路看到名种水保措施科普牌;在土壤生态保育区,成片的杨梅林、脐橙树生机盎然,新植的6000多株红果冬青迎风招展,为科技园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江南沙漠”治理示范区,一望无际的枫香、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树木枝繁叶茂,随处鸟儿欢唱。
 
  一顶“帽子”,兴国戴了好多年
 
  兴国这个曾为共和国孕育出54位开国将军的“将军县”,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模范兴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却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0多年前,这里因水土流失严重出了名。”驻足在兴国县塘背小流域治理纪念碑前,面对满目青山绿水、松树成林,村民干部感慨地说,“山上寸草不生,站到这个山头上,对面山上的老鼠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夏天地面温度达70摄氏度,鸡蛋都可以晒熟。”
 
  塘背小流域是国家水利部在我国南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第一条试点小流域,是典型的南方风化花岗岩剧烈流失区,全流域涉及兴国县龙口镇、永丰乡的六个村、40个村小组,流域面积16.3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占境域山地面积的99%。治理前,山地植被覆盖率不到10%,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高田低、水旱灾害频繁、燃料短缺,夏季实测地面最高温度为75.6摄氏度。“天空无鸟、山上无树、地面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缸里无米。”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作为小流域一部分的龙口镇都田村,1980年,全村有13户村民因缺水、缺粮、缺米无法生活,被迫举家迁出。农村嫁女一度出现以“薪柴”代礼金的现象。
 
  对于时任龙口公社都田大队队长、现为都田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水生来说,当年水土流失的情形,在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
 
  “以前这里被称为‘瘌痢山’,‘抬头一看一片锡,中午走路刺眼睛,看不见草和木,缺水缺粮又缺柴。’有一半田地因缺水无法种植晚稻,只能靠天吃饭。”刘水生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在山上行走有“上蒸下烤”的感受,当地农民戏称“过火焰山”。
 
  1980年10月,世界著名水土保持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佩雷拉·查理斯爵士到兴国县实地考察后惊呼这里是“中国江南沙漠”。从此,“江南沙漠”的帽子在兴国一戴很多年。
 
  一起努力,村民生活“绿富美”
 
  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式开始。塘背小流域也打响了水土治理攻坚战。
 
  全国劳动模范、原兴国县水保干部邓经镗如数家珍。当时,一年中除了夏季,其他三季都是治山时间,除了极端天气,基本都在山上,测量、打穴、种树等。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上阵,处处都是轰轰烈烈治山的震撼场面。
 
  30多年来,按照规划的要求,兴国县采取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造林与封育并举,乔灌草一齐上的办法,共完成治理面积17295亩,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0%上升到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14元提高到4160元。同时,兴国县还在实践探索中研究出了针对花岗岩轻度流失区、花岗岩红砂岩中度流失区、花岗岩红砂岩强度以上流失区、紫色页岩强度以上流失区和“猪-沼-果”等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五种模式。
 
  为打造好“江西水保‘南看兴国’”这张“名片”,兴国县在都田村建立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总投资4456.87万元。园区按照“一轴一带四区”总体布局,一轴即生态绿轴,以景观树种和草带相结合,沿线栽植形成景观带;一带即水系生态修复带,通过修建湿地、恢复水田、草带等水态系统,沿线展示湿地、水景观、水文化等内容;四区即水保科普示范区、土壤生态保育区、“江南沙漠”治理示范区和开发防治示范区。园区集“科普示范、文化宣传、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将水土保持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起努力,村民生活“绿富美”。如今,30多年过去,这片土地已是青山绿水,郁郁葱葱,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青山环抱,一条条直通家门前的水泥公路就像绿色地毯上的飘带,整个流域面貌一新。在实施水土保持过程中,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提高,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收益。
 
  山变绿了、景变美了、民变富了,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见证了塘背小流域的蝶变,刘水生编写了一首打油诗:“山上野鸡叫,山下麂子跳;农田水哗哗叫,农户开口笑。”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永禄 记者萧森 特约记者赖福鑫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