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开放标注国家气度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吕晓勋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5日

  “对中国来说,世界给了它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但也给它历史的机遇和动力。”这是不久前国外媒体的一篇评论文章《为什么世界期待中国2017》中提到的观点。当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也纷至沓来之际,外界对中国的瞩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握中国历史方位的新视角。

  以开放促改革、谋发展,是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一条重要经验。两会时间,“开放”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以开放力量促进内生动力成长,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利器’”“日益完善的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谁的开放程度高,谁就能抓住发展先机、获得发展优势、占据发展制高点”……这样的声音,传递着一个国家矢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决心,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确定的元素。

  “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一些经济学家观察发现,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遵循国际规则修订了几千条法律法规。的确,开放难免会带来烦恼甚至阵痛,但正是在“呛水”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游泳”。今天,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到借助G20杭州峰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一次次拥抱世界的过程中,开放包容越来越成为中国鲜明的国家气质。

  开放,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活力。开放时代,也须警惕内心的封闭。哲人有言,“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现实中,如果心态不够开放,就算政策再开放,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少数人嘴上喊着“引进来”,心里面却害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也有人游移不定、自缚手脚,宁可错失机遇,也不愿承担风险、遭遇挫折。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不主动其实就是被动。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甚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藩篱,结果只能是裹足不前。

  开放决不只是一种姿态,更标注着文明的气度。今日之中国,早已彻底告别“闭关而不纳,束手而不问”的落后思维,更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展示了更加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要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个在开放中愈加自信的中国,正坚定地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自己发展的快车、便车。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因开放而形成的“大气环流”,必将带来国家之间交往合作的新气象。

  “敢于世上放开眼,不向人间浪皱眉”。越自信越开放,越开放越有魅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因应挑战,这是来自过去的经验,更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分享: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