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清泉润万家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5日
千里赣江源何在,细听石城七岭溪。赣江源保护区石城片区面积10758.75公顷,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素有“江西水塔”之称。石城县也因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先后荣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中国绿色竞争力十强县”“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城市30强”,并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的美誉。近日,笔者走进石城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倾听一曲古木为琴、落叶为宾,清风滑弦、鸟兽合鸣的千古绝唱。
能源和护林相“拼接”
伴着微凉的晨露,笔者来到石城县横江镇境内的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下,一排排崭新的客家建筑的房顶上都设置了太阳能接收器。
“新能源的使用为赣江源头的环境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同行的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文强介绍。以前,赣江源头的农村厕所、畜栏杂乱无章,村民们把生活污水、垃圾等直接倒往河流,源头水质被不同程度破坏。如今,村民们用上了太阳能,建起了沼气池,这样不仅减少了污染源,还让能源得到再次利用。
近年来,石城县把“三池合一”(沼气池、化粪池、有机垃圾分解池)沼气池作为重点推广,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通过捆绑整合沼气国债项目与国债改厕补助资金,提高奖补标准,每建一座沼气池可得到2150元的资金奖补,大大激发了群众建池积极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理事会对新建户实行交纳1000元至2000元保证金的方式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该县每年出台《农村清洁工程奖扶政策》,用于村庄点上基础设施的奖补;按50户配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选举产生保洁员。
如今,石城县已完成605个村庄点2700多座“三池合一”沼气池建设;207公里村庄排污管道、457座污水净化池等设施建设,该县续(新)聘保洁员746名。
工业为环保而“退让”
“投资20亿元的电镀城、5亿元的陶瓷厂、1.1亿元的化工厂……”翻开厚厚的统计本,张文强说:“近年来,石城县累计拒绝了100多个污染项目,关闭、搬迁污染企业50余家。”
为保住赣江源头优质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石城县迈出了工业退让的步伐,坚决把污染治理前移到项目落户的初始阶段,严格要求企业落实“防治污染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了对乡镇的绩效考评,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考评引导机制,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乡镇政府负责制。
作为源头县,石城县启动了河流源头和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专项行动,下发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实施方案》、正在实施钽铌矿、萤石矿水污染治理工程、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石城县环保局执法人员共出动执法500余人次,调处环境污染信访投诉100余件,强制拆除了珠坑竹溪违法利用废旧轮胎炼油企业,关闭了群众意见较大的横江垃圾填埋场,对秋溪页岩砖厂、德源建材厂等十余家企业或者个体业者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
坚定的决心与扎实的工作最终是有成果的。去年以来,石城县赣江源保护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县城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以上。
旅游与生态“共赢”
探千里赣江源头、访百年客家古村、品特色客家菜肴……笔者在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亲近山水,进行一场别致的醉氧旅游。
石城县依托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出赣江源头探险、赣江源头漂流等系列旅游项目,推出“源头探险—仙人漂流—访百年古村”等10条赣江源探险旅游路线。该县积极挖掘赣江源的生态潜力,着力打造赣江探源户外旅游。修通了旅游公路和探险驿道,增设旅游公交路线,新建赣江源漂流项目,在主要交通要道设立醒目的交通标识,设立源头探险咨询点,完善户外探险旅游医护设施,使游客游得开心、玩得放心,迷人的绿色氧吧不仅吸引了省内游客前往旅游,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探险旅游。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石城县更是把整个城乡作为“大赣江源”景区来打造,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生态村落创建步伐,为石城留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石城的发展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如今该县的横江镇、丰山乡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赣江源、小松、水庙、福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村,丰山村等29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据统计,该县去年共接待游客23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1%和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