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拔“穷根”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7日
近日,信丰县古陂镇悦心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举行交房仪式,57户集中安置贫困户搬进了新房。
近年来,信丰县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培育后续富民产业,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据了解,该县2016年建设了6个安置点,已落实搬迁对象295户9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335人,并发放建房补助资金831.55万元,2017年春节前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打造民心工程
在信丰县小江镇芫坝村上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在贫困户何华平家中看到一个镇政府专门为贫困村民发放的“便民档案袋”,里面保存着与易地扶贫搬迁有关的政策宣传单、申请表、审批表、旧房照片、新房选址、质量监管等各类资料。“有了这个档案袋,我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规定和工程建设情况了如指掌,心里亮堂得很。”何华平满意地说。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信丰县紧扣“精准”二字,把搬迁对象明确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等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地的农村贫困人口,要求做到“三到位”,即政策宣传到位、对象精准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同时,利用“扶贫云”系统平台,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信息数据库,对移民户进行分类管理。为实施搬迁工程建设的贫困户建立“便民档案袋”,将相关资料全部装进袋中,供贫困群众随时翻看,让他们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将搬迁工程建设成为贫困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目前,该县已明确“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91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61人,同步搬迁人口5491人。
确保搬稳搬富
“最初,我以为易地扶贫搬迁只是从老房子搬进新房子,现在发现并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信丰县铁石口镇极富村贫困村民徐海东说,马牯岽易地扶贫搬迁置点环境优美,不仅水、电、路等设施齐备,而且还修建了广场。如今住进了新房的徐海东高兴地逢人便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居住环境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安置点,信丰县均做出了“六通三有”的要求,即通油路(硬化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网络、通无线网络,有1个文体广场、1个农家超市、1个垃圾收运点,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信丰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原则,整合城建、国土、林业、水利、民政、财政等方面项目资金,充分与农村保障房建设、引农进镇等多项惠民政策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减轻搬迁群众筹资压力。同时,该县还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积极探索机关单位驻村帮扶、企业帮扶、“村支两委+乡贤会”回报故土帮扶等大帮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从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此外,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医疗卫生、养老
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并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实现安居乐业
在古陂悦心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记者看到周边有“一社三基地”,即光伏产业合作社、农伯乐蔬菜基地、细山仔创客示范园兰花基地和电商物流基地。依托“一社三基地”,搬迁群众不仅能就近就业,还可入股合作社,实现了搬得出、能致富的目标。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信丰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着力改变安置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该县从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帮扶措施,建立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就业创业带动一批、开发就业岗位扶持一批的长效机制,对搬迁群众进行精准帮扶,把就业岗位落实到人、扶持政策精准到户、产业帮扶精准到安置点。积极盘活搬迁群众搬出地和安置点的资源,鼓励发展农副
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为群众铺好铺实致富路。
信丰县还对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收入致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过渡期脱贫不减政策,过渡期后进行综合评估,稳定脱贫致富的不再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