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扶贫如何“扶” 宁波在“准”字上下功夫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7日
农业生产面临的灾害风险系数高,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会将农户推向贫困的边缘。此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在所有贫困户里的占比也较高。作为我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市在大病扶贫、农险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初步打造出保险扶贫的“宁波样本”。
据了解,在五大致贫的原因中,大病致贫占了首位,一些家庭“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所以大病保险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有效途径。2014年9月,宁波正式建立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覆盖全市326.39万城乡居民,参保人最高可获补偿50万元。
临近春节,家住宁海县桃源街道竹溪村的马女士心情很好:“儿子1岁半了,第一次可以带他在家里过年。”2015年,马女士的小儿子出生后不久即被查出患有小肠结肠炎,需要入院治疗。当年10月到次年4月,连续7个月的住院花费40多万元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沉重不已。
村里为村民投保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享受最新的大病医保政策,马女士儿子的病属于保障范围。儿子出院后,马女士很快收到了来自中国人寿保险宁海县支公司的20多万元补偿金。
据了解,2015年,宁波实现了大病保险全覆盖。当年度大病保险保障对象达695.28万人。到2016年大病保险保障范围从住院和特殊病种治疗合规医疗费用扩展至15种特殊药品和3种罕见病医疗费用。实施三年来,宁波市大病保险累计赔付支出2.67亿元。
宁波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病保险有效补充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减轻了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参保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截至2016年底,宁波政策性农险品种已达35个,覆盖粮油、蔬菜、畜禽、林木、渔业等全种类,承保农户覆盖率在95%以上。2016年,宁波政策性农险进一步创新保险产品、调整部分险种保额上限进一步加大地方特色保险产品创新力度,目前,已创新开发了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生猪价格指数、水蜜桃产量保险及梭子蟹气象指数保险等特色产品,同时推动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杨梅采摘期降雨指数保险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创新。
2016年,宁波全市14万余亩小麦赤霉病大暴发,政策性农险近5000户受灾农户赔款约3000万元。在台风“莫兰蒂”、“暹巴”台风中,宁波政策性农险向4000多户户农户支付赔款近4000万元。
如何让扶贫从“输血”转为“造血”,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宁波市政府出资3500万撬动了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100多个亿,财政资金的效用被放大300倍。
近年来,宁波保险业在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础上,专门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开发“助农贷”、“扶贫贷”等系列子产品,支持农户增收。
宁海县长街镇下湾塘村自2016年11月以来,参与“助农贷”保险的人保集团已支持该村南美对虾养殖户90万余元贷款,惠及5户村民,有效解决了该村有发展资金需求的农户贷款难问题。
该村书记王建胜介绍,“助农贷”改变了农户以往贷款需要担保、门槛高等问题,不但增强农户的创业致富意识,而且有效解决发展资金,变“输血”为“造血”。
据了解,2016年,在宁波,“助农贷”已支持贷款1213笔,贷款金额2.34亿元,同比增长166.23%。
采用银行贷款+保险公司担保的扶贫小额保证保险贷款、引入的“人保支农专属资管产品”及险资直接融资支持等保险创新产品也都给予了低收入群体性价比较高的保险融资支持。
根据规划,到2025年,宁波提供风险保障将达15万亿元以上。(方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