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美媒:前海等保险公司激进融资做法受保监会敲打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3日

    参考消息网1月13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最新一波由互联网驱动的投资热潮已经开始引起监管机构的警觉。保险公司通过销售新型投资产品募集了大量资金,正利用这些资金大举收购其他中国公司股份并进行国际扩张。中国监管机构已公开批评保险公司偏离其提供长期保障的核心使命,并且处罚了至少10家公司,其中包括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2日报道,前海人寿被监管机构要求停止销售部分产品。前海人寿等受到敲打的保险公司对《华尔街日报》的置评请求不予回应。这些公司已发表声明,表示对自己的经营战略和财务状况有信心,同时回应了监管机构希望行业更稳健的倡议。
 
  报道称,中国金融系统本来已是危机四伏:债券违约率上升,而且分析师预计银行贷款中不良贷款比例高达五分之一。因此,一旦保险业出现问题,可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挑战。这将威胁到医疗等朝阳产业的发展,因为这些行业需要保险业的高度参与。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虽说保险商可以吸引到资金,但很多客户仍然将保险视为获利途径,而非保障途径。
 
  报道提到,当韩德强(音)决定用自己的1.5万美元存款从前海人寿购买人寿保险时,他并非是为后代打算。相反,这位27岁的年轻人购买的产品名为保险,但更像是高收益的1年期存款,其年收益率是银行存款利率的两倍以上。
 
  起初,韩德强把自己看做是在前海人寿获取稳健回报的短期储户。保单到期后他没有再度投资,因为他看到该公司在中国股市愈发活跃;在这位深圳金融顾问看来,中国股市波动太大了。他说,前海人寿十分激进,所以他认为这个产品也存在一定风险。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一直在促进保险业扩张,意在为普通中国百姓建立安全网,并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发放了30份保险业牌照,还有200份申请等待审批。
 
  纽约咨询公司奥纬咨询分析师表示,受网上销售增长的驱动,2015年整个行业的保费收入增长20%,至37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000亿美元。
 
  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体现了该行业的上升态势。安邦此前以1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酒店的交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
 
  上述交易的资金来源包括上海的一位行政助理戴依云(音),她之前决定用2.25万美元投资一项为期三年的计息交易,其中还包括少量的人寿保险。当她查看安邦的应用程序时,她说她注意的是回报率,而对其产品包含多少保险并不清楚。她还说,安邦的高调投资行为令她感到兴奋。
 
  她说,感觉自己成了安邦投资过程和交易的参与者。
 
  安邦、由深圳房地产公司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掌控的前海人寿,以及其他诸如由中国恒大集团运营的保险公司在国内的企业投资交易尤为活跃。比如上述三家公司均参与了有关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的高调争夺战。
 
  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保险公司总体持有沪深两市四分之一上市公司的股票,相比之下,两年前这一比例在15%左右。
 
  由于对股市走势的影响力,保险公司一举一动都受到交易员密切关注。去年10月25日,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恒大旗下保险业子公司成为其第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为4.9%,在之后的几天中该公司股价飙升26%。11月1日梅雁吉祥称恒大在之前一天悉数出售了所持该公司股份。自那之后梅雁吉祥股价跌约24%。
 
  这种投资方式更常见于对冲基金而非保险公司。
 
  报道称,几天后监管机构宣布对多家保险公司进行处罚,引发上证综指下挫。中国保监会也誓言推动保险业回归核心基本面,提出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从51%下调至三分之一,并且要求保险业避免欺骗行为。
 
  监管部门最近对保险公司融资感到不安,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韩德强和戴依云所购买的一种名为万能险的保险产品。虽然其他国家也在卖这类保单,但中国保险公司对万能险进行激进设计,其形式更像短期存款而非保险。
 
  比较典型的万能险是指,客户向保险公司存入一笔期限两三年的现金,获得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收入和低价提供的承保。有的保单只有在客户空难丧生时才赔付。
 
  保险业专门机构A.M. Best Co.估计,截至去年10月底,中国保险公司拥有1570亿美元万能险相关存款,较两年前增长两倍多。
 
  A.M. Best驻香港分析主管克里斯蒂·李表示,这类保险造成短期融资与长期投资承诺可能错配的担忧;如果投资押注未如愿,万能险策略会严重威胁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资料图(新华社)

分享: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