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信息技术后下一波推动经济的技术革命是什么

来源:和讯名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0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禾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信息技术自1982年开始大幅推动经济以来,已经推动经济快四十年。那么之后的下一波技术革命在哪?这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因为如果不出现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全球经济可能处于碌碌无为的时期,甚至可能是萧条时期。
 
  1
  按照全球经济长波模型,1982年的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推动第五波长波的核心技术。
 
  从1982年看,的确信息技术对全球经济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1)1982年-1990年,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始阶段,主要表现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2)1991年-2007年,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3)2008年-2016年,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高峰期,主要表现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
 
  我们预测,信息技术在2021年前还会有一次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但是,我们也认为2021年后信息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太明显,会如电力等逐步演变为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而不是龙头、火车头。
 
  2
 
  那么下一步技术革命在哪?
 
  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如果下一步技术无法在2021年-2034年大规模出现,无法形成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那么全球经济就可能处于非常难受的阶段。
 
  大家可以看一下蒸汽机、电技术、信息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逐步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大幅推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已经从高峰进行衰退期,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出现,则我们将进入可怕的经济沉寂期。
 
  3
  纵观目前的新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三个大的方面:
 
  (1)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可能和蒸汽机、电技术类似,其可能将人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N倍,如火车一样可以大幅扩大人的活动范围。
 
  (2)基因技术,这是对人的身体、能力、健康的解放,也可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3)新能源技术,与电力一样,新能源技术也可能将人类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方面解放出来,从而大力推进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
 
  4
 
  之前的三次技术革命,实际上具有普遍规律:
 
  (1)蒸汽机技术,实际上解放了人的活动范围,其实现了人类的大规模迁移和活动。
 
  (2)电技术,其激发了人力的能力,其有效的提高了每个人员的劳动效率和劳动能力。
 
  (3)信息技术,也是从范围、能力角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能力。
 
  因此,我们下一个技术革命也应该是全范围的、对每个人员的能力和效率具有极大帮助的、而且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员的,而不是针对高端的、或针对部分人员的。
 
  那么,从目前的角度看,航天技术、基因技术、新能源技术,我们认为皆有可能。
 
  但是,我们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基因技术。
 
        5
 
  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可能能够有效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航天技术可能是蒸汽机技术的衍生,其从地球范围扩展到宇宙范围。而新能源技术则可能是电技术的衍生,其进一步将能源技术脱离传统的能源媒介。因此,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可能不如基因技术对人类的贡献直接、范围广、影响深远。
 
  基因技术,可能是人类的新革命,是自身的革命。其可能大幅实现人类在健康、寿命方面的提升,从而有效实现全人类的劳动能力、效率的提升,解决目前的全球老龄化问题,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6
 
  对此,小禾智库对创业者、对企业人员的建议则是:
 
  (1)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推动已经接近尾部,其逐步从龙头沦为基础设施。
 
  (2)因此,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小高潮可能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而这些全部是基础设施的成分。
 
  (3)新一轮技术革命很可能在航天技术、基因技术、新能源技术中产生。
 
  (4)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从酝酿到成熟可能需要四十年时间,因此未来的创业者,我们更建议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定位。
 
  (5)不要因为BAT而说什么,中国就这么三家互联网龙头公司,且这些公司已经逐步成为传统的服务商,信息技术的龙头作用正在逐步衰退。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小禾智库

分享:

来源:和讯名家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