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民生新闻 >> 正文内容

贫困村里看变化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5日

改善用水条件后,大吉山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近日在用自来水洗碗,脸上绽开笑容。特约记者钟炆秦 摄
 
    □李关平 曾桥明 曾才华
 
  在贫困村组,几乎都有共同的面貌: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村民生活水平低下……这些因素成为贫困群众同步小康的绊脚石。在脱贫攻坚中,全南县将改善民生作为头号工程,集中项目、资金、人力等发展资源,优化政策组合,完善基础设施,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助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自来水引到家里
 
  “来水了!来水了!”2016年12月29日,在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看着引到家里的自来水,村民们欢呼雀跃。村委会旁,75岁的五保户袁忠亮正在家门口洗菜,一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而出。“我腿脚不灵便,以前喝水全靠好心邻居帮忙挑,现在自来水引到家里,解决了饮水难题。”袁忠亮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摩挲着自来水龙头。
 
  用水难一直是田背村人共同的记忆:一口坐落在水稻田畔的水井,下雨是泥浆,冬季就干涸。为了帮助村民喝上干净水,全南县对田背村进行饮用水规划,请水利专家勘察测量,寻找水源,确定线路;整合农村饮用水改造、扶贫项目资金,推进饮水项目建设;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经过45天奋战,自来水引到了每户村民家里……
 
  洁净的自来水除了带给村民便捷的生活,还为村民带来了发展产业的机遇。田背村贫困户钟发根,用自来水进行食用菌种植。“食用菌对水质要求很高,以前种了两年,都长霉斑,经人检测说是水质不好。引进自来水后,你看现在的长势多好!”在菇棚里,钟发根指着层层叠叠、蓬勃生长的香菇和金针菇说。
 
  好处不仅在此,自从有了自来水,村里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善。如今,该村8个村小组的村民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因水质引起的疾病大大降低。
 
  住上靓丽新居
 
  走进城厢镇黄埠村沙坝子小组,令人眼前一亮:新建的门楼上贴着一幅感恩对联,入内,一排排红墙黄瓦的小洋房,错落有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年前,这里还是土坯房连片、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的贫困村落。由于村子地势低洼,一涨水,村里“一片汪洋”。“家里的水常常没过膝盖,我还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贫困户曹金华比划着说。
 
  体味最深的莫过于贫困户曹木丰,他年近七十,居住在“比他年龄还大”的土坯房里。“一打雷下雨,墙壁上的土块就簌簌地掉,根本不敢睡觉,只能在屋檐下蹲到天亮。”曹木丰感叹。他42岁的养子曹文林,因无房子,一直未能成家。大前年,处了一个姑娘,带回家里,一看到豁着口子、快要坍塌的房子,谈婚论嫁就戛然而止。
 
  和曹木丰家一样,改造土坯房,建造一座安全敞亮的房子成为村民最大的向往。由于沙坝子土坯房集中连片、基础设施落后,于是,全南县将沙坝子实施整村改造,除了用足用好国家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给予贫困户1.5万元补贴外,还通过社会捐资、集体分担等形式广泛筹集资金,解决贫困户建房资金难题。同时,以成立土坯房拆建协会、村委会管理和组建经济实体等方式,帮扶贫困户改建暖心房。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类政策的帮扶下,和沙坝子小组42户贫困村民一样,曹木丰也建起两层小洋房。住进了新房,曹木丰分外精神,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向他儿子介绍对象的越来越多。2016年,曹文林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喜结连理,家庭幸福和睦。如今,曹木丰家里6亩地流转给村产业基地,年租金3000元,儿子儿媳在县城务工每月有4000多元。“因为好政策,帮助我盖起新房子,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曹文林爽朗地说。
 
  路通带来商机
 
  南迳镇古家营村除了盛产板栗、山花梨、甜橙等特产,还有腊子、熏鸡、磨斋诸多美食。青山阻隔、远离城市的古家营村民,只能在每隔3天的集市日,将土特产肩挑手提到市场上销售,再换回一点盐巴、油米。守着“金库”过穷日子,古家营村民年年煎熬着这分痛楚。
 
  改变从2016年开始,在整村脱贫的政策帮扶下,村里修筑起3米宽的通车公路。一辆辆收购农特产品的汽车开进村里,原来在山沟里无人问津的酸枣、野果,成为客商的抢手货,村民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村民谭家发,2016年上山挖到竹笋1800公斤,“零成本”赚了3.2万元。“路通,百事通,如今,竹笋还没开挖,就有客商交了定金,再也不愁销路了。”谭家发说。
 
  自从架设起宽带网络,古家营村开拓了另一条致富路。村里知识青年黄丽华回到村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专门帮助周边群众销售农特产品。邻村贫困户刘运香,最大的家当就是丈夫去世前留下的一池塘鱼,到了上市期,捕捞销售却成了难题。帮扶干部和黄丽华下塘捕捞起1000多公斤鱼,一天就帮助销售完了。
 
  打通了销售渠道,村民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由进山采野果到规模种植,产业路子越走越宽。古家营村贫困户谭久发联合其他5户贫困户,流转80亩土地种植红薯,收获12.5万公斤,以每公斤0.65元销售给电子商务企业,每户轻轻松松纯赚1.5万元。一根网线,一头连着农户,一头牵着市场,帮扶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