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当心非法集资披上保险外衣

来源:洛阳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8日

    如果有保险销售人员向你推销高收益保险产品,你要小心了,这产品不一定是正规保险。近年,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销售保险名义吸收资金,利用高额利息诱导消费者。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防范保险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
 
    近日,家住景华路的张先生反映,前不久他接到一个自称某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电话,对方向他推荐一款投资型的保险,每年的收益率高达30%。“利息这么高,我当时还真有点儿心动,可又担心背后暗藏陷阱。”张先生说。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非法集资,都披着一件吸引人眼球的外衣——刚性兑付和高回报,即承诺一定期限内给予投资人还本付息,并允诺高额回报。”我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谢亮表示,近年,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的心理实施非法集资的案例在保险业中时有发生,6月保监会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保险机构严厉打击涉及保险领域的非法集资活动。
 
    谢亮介绍,保险领域的非法集资活动,一般有假借销售保险名义吸收资金、利用高额利息诱导消费者等特点。假借销售保险名义吸收资金就是通过让消费者购买虚构的保险产品或在原有保险产品基础上承诺额外利益,引诱客户购买产品,或与客户签订所谓“理财协议”,以保险之名销售未经批准的违规高息理财产品,大量吸收资金。利用高额利息诱导消费者则是不法分子采取先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或继续滚存的方式,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消费者高额回报。
 
    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前应谨慎冷静,切忌被“高收益”等字眼诱惑。遇到销售人员推销保险产品时,应核实销售人员身份。购买产品时,应先通过保监会或保险公司官方网站核实保险产品的真假。在付款时,不要将现金直接支付给销售人员,要尽量选择转账至保险公司账户等付款方式,确保资金安全。

分享:

来源:洛阳网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