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精准扶贫“最后一米”需要“精准到心”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7日

  眼下,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不过,笔者日前在西部贫困地区调研时了解到,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最后一米”现象。即,尽管帮扶干部进了村、入了户,与贫困群众坐到了一起,但有些干部不愿真正融入群众,不愿与群众深入交流,双方之间心意不通甚至相互抵触,导致扶贫效果不佳。因此,要尽快填上这“一米”的距离。

  首先,干部要真情扶贫,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由于站位不高、认识不足,有些干部把帮扶当做任务去完成,对帮扶对象不热情、不交心;有些挂职干部把自己当过客,虚与委蛇,不愿付出真情;有些干部放不下架子,瞧不起贫困群众。这些都难以从内心深处打动帮扶对象,难以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所谓“情通则理达”,给贫困群众做工作尤其要如此,要把感情沟通放在首位,只有达成相互信任以后,他们才可能采纳帮扶干部的建议、积极主动脱贫。

  其次,干部要找准发力点。贫困地区一般比较偏远,贫困群众又多不擅表达,这就需要帮扶干部耐心启发。在现实中,干部大都是带着扶贫思路进村入户的,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有些干部抱着自己的想法不放,没有认真了解帮扶对象的真实情况,提出的建议无法让对方接受;即便勉强采纳了,也出现过因双方理解不一样、步调不一致,而影响扶贫效果的情况。脱贫攻坚是一场重大战役,干部既要让贫困群众了解自己的思路,更要摸清贫困群众的真实想法,心往一起想,才能劲儿往一处使。

  再次,干部要发挥好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干部越俎代庖,替帮扶对象做主,忽视了帮扶对象的个人喜好;为实现扶贫产业规模化,有些驻村干部一刀切,不给群众选择余地,这都影响了贫困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干部要学会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把产业发展好。

  说到底,“最后一米”是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从根子上说,是有些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广大干部就要不忘初心,提高认识,放下身段,精准扶贫要精准到心,与贫困群众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拓兆兵)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