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新能源汽车补贴该怎么“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徐冰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6日

  某些车型不仅购买便宜,生产厂家甚至可以做到零成本乃至“负成本”生产。而在如此力度的补贴之下,“骗补”也就成为傻瓜都能想到的发财之道。

  --------------------------------------------------------

  在前两天于天津举行的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财政补贴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壮大发挥了重大作用,未来将逐步提高补贴的技术门槛,堵住骗补漏洞,探索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长效机制。

  这一表示传达了两个意思:一、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还会继续。二、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大面积的“骗补”,相关方面显然非常清楚。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始于2010年。当年,上海、长春、深圳、合肥、杭州5个城市启动补贴试点,纯电动乘用车每辆补贴最高6万元。2013年~2015年,新一轮补贴继续,推广范围扩大到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补贴最高依然是每辆纯电动乘用车6万元。

  补贴的威力究竟有多大?站在马路边看看就能清楚感知。补贴之前,街面上的电动汽车屈指可数,2009年的产销量不足500辆。补贴之后,电动汽车几乎形成了与传统汽油车分庭抗礼之势。2015年的经济形势并不好,但新能源汽车却出现了火爆行情。当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万辆,较2014年增长4倍。2016年依然延续火爆行情,仅1月~7月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0.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2.8%。短短几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这样的势头,实在让人有些咂舌。只是这勃兴的势头,总有些让人不踏实。前几天微信朋友圈里有篇文章,列举了新能源汽车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是非专业人士,技术方面无从置喙,但我却知道,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圈里,大面积的“骗补”根本不算秘密,几乎就是公开化的。去年有数据说,2015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上牌量之间存在近一倍的差距,有高达7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出去后,居然就不知所踪。

  这么大的窟窿,其实也未必多么难理解。国家产业政策上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到了地方就成了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为了“争抢”,各地也纷纷出台各自的补贴政策,许多地方在国家财政补贴之外,更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补贴。于是,某些车型不仅购买便宜,生产厂家甚至可以做到零成本乃至“负成本”生产。而在如此力度的补贴之下,“骗补”也就成为傻瓜都能想到的发财之道。前段时间有消息说,新能源汽车火爆行情中有两个突出现象,一是不怎么知名的二线品牌销量突飞猛进,二是有些濒死品牌起死回生。难道这些品牌掌握了什么独门绝技以至于供不应求?这个当然不好说,可是当补贴超过成本,再怎么差劲的企业也能“久卧病中惊坐起”。

  以补贴促进某个行业发展,这种思路并不新鲜,可如何补贴却是个学问。尽管“补砖头”还是“补人头”存在一定争议,但目前较为公认的却是,“补人头”显然要比“补砖头”效率要高。因为“补人头”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让消费者去选择谁才是“好砖头”。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是补给“砖头”,可以想见,这个时候“砖头”们想的就是如何更省劲地多拿补贴,而不是费劲地去提高技术。有关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的大面积明目张胆“骗补”心知肚明,造成的原因也一清二楚,期待补贴政策也能够即时进行调整。

分享: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