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中国增7个自贸区各有侧重 锁定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1日

    中国又增7个自贸区试点各有侧重
 
  记者 周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对上海自贸区的联合评估显示,82%的受访企业反映营商环境进步明显,95%以上的企业看好后续发展。]
 
  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将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新设的7个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依托现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园区,继续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近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了上述消息。
 
  七大自贸区各有特色
 
  上海自贸区运行近3年,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及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域已满“周岁”。总体来说,4个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创业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亦受到境内外投资者欢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对上海自贸区的联合评估显示,82%的受访企业反映营商环境进步明显,95%以上的企业看好后续发展;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自贸试验区政府部门服务效率、企业设立便捷度、办事透明度等都打了高分。
 
  高虎城指出,“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是自贸区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而新获批的7个自贸试验区分布在中东西部,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辽宁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调整的要求,着力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浙江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
 
  河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湖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重庆市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连接点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四川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陕西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锁定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此前有专家预测,面对多个内陆城市掀起的自贸园区申报热潮,中西部地区即便最终获批,也是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相关的区域和节点城市摘得。
 
  《第一财经日报》注意到,最终出炉的入围名单与专家的判断大体一致。比如,西安是西北地区的中心,陕西是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丝绸之路经济带肯定需要一个自贸区,而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建设一个自贸区,最有条件的就是西安。
 
  成都高新区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则放在“科技型贸易区”,以区别于上海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差异化,打造成为中西部自贸区的样板,更加充分体现成都在与东盟地区合作、与欧洲经贸合作、作为欧亚大陆航空枢纽点、科技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湖北省申报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共有168条,侧重点在科技创新国际化和沿江开放开发。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武汉已经具备获批的基础硬件,武汉申报的主要载体东湖高新区围绕行政服务、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对外开放“四大特区”,通过先行先试,截至2015年底,已形成80余项制度性成果。
 
  高虎城称,下一步,商务部将尽快会同相关省市和部门,研究完善新设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履行必要审核程序后实施。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