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多地抢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12省份启动申报或准备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1日

    多地“抢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记者 李雁争 
 
  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
 
  截至8月31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一线城市都确定了各自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四川、江苏、广东、湖南、湖北、浙江、陕西、河南、河北、江西、贵州、辽宁等12个省份也开始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和准备工作。
 
  一线城市强力切入
 
  一线城市在制造业的不同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是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昨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将对接国家要求,将以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为重点,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业创新研究;建设5-10家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不久前,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设10-20个覆盖重点领域的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其中模式先进、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北京市提出,创新中心主要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八大专项的重要创新领域和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发展的通用技术领域进行布局。
 
  6月,深圳发布《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提出积极承担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战略支点。推动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争取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落户深圳。
 
  8月,工信部调研组在深圳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座谈会,华为、比亚迪、大族激光等深圳企业也参加了座谈。
 
  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吴垠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国现有城市制造业发展基础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看,一线城市的龙头企业基础最强,得到支持也较大,有望成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主导力量。
 
  多省份密集启动
 
  根据工信部8月30日发布的《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级/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
 
  到目前,已经有12个省份开始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或准备工作。
 
  江苏省是最早实施创新试点的地区之一。去年底,《关于开展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试点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获得创新中心试点资质的单位将获得政府每年给予的相关资助。
 
  大部分省份在近期启动了试点工作。
 
  8月,四川省经信委启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工作,创新中心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与燃机产业、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开展。
 
  四川省经信委创新处处长张盛俊认为,省机械研究院已经着手机器人制造创新中心的筹备工作,四川有望率先机器人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浙江省8月发布《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的,予以最高3000万元支持。研究制订支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优惠政策。推进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制订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江西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的通知》也在8月发布。《通知》明确,对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研发仪器、设备设施等,按实际投资额的20%予以后补助,每个创新中心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专家认为,在制造业低迷的大环境下,各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即是完善创新体系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吴垠认为,调结构离不开政府规划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以深圳和东莞为例,东莞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容易“沦陷”。相比之下,深圳近年来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同一个地区为什么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