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童彤:教育资助资金高增 折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31日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 《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自2007年我国构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资助资金连续九年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学生资助资金首次突破1500亿元,增长近10%。其中,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等资金达4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国学生资助资金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为辅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资助格局。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容小视。《报告》指出,2015年学生资助资金中,财政投入共计1051.85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62.42亿元,增幅6.31%。其中,中央财政559.38亿元,比上年增加41.04亿元,增幅7.92%;地方财政492.47亿元,比上年增加21.39亿元,增幅4.54%。
 
  统计显示,2015年,财政资金占当年资助资金(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例为67.42%,财政投入是国家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占2015年资助总额的35.85%,地方财政投入占2015年资助总额的31.56%。
 
  不难发现,财政主导下的学生资助资金拨付方式,正成为维持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力保障。而在资助金规模一年一度迎来高增长的推动下,背后亦折射出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在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已经实现了向所有学段的全覆盖。
 
  在学前教育阶段,统计显示,2015年,学前教育财政资金投入51.74亿元,占学前资助总额的96.51%,堪称学前教育阶段资助的绝对主力军。实际上,这一点在政策层面已经有所部署,即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向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字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可以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走向免费教育,左右甚至决定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能否就读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杂费。既定政策支持免除学杂费,无疑切中了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弃学的关键所在。
 
  值得重点提及的是,不同于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更多采用政府担负的形式,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早已自成体系,且一直在不断完善。
 
  在本专科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校内奖助学金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报告》指出,2015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47.97亿元,比2014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其中,财政资金431.45亿元,占2015年度高校资助总额的比例为50.88%,比2014年增加64.80亿元,增幅17.67%。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268.97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31.72%;地方财政162.49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19.16%。
 
  可见,在占比中,财政投入虽然过半,但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那动辄占比达九成的比例而言,已经大幅降低。应该说明的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资助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扶贫不同。毕竟,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所需投入已经大幅提升,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仅凭国家的一方之力显然不够。因此,在资助方式上,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减轻贫困生学费、住宿费压力,以助学金为主要手段解决学生生活费问题的资助方式已成主流。除此之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等面向高校,以设立奖金、助学金的形式回馈社会也在资助方式之列。
 
  而要确保多渠道参与的社会资助体系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精准的实施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就在《报告》发布前不久,教育部曾对外透露了其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政策动向。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在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的基础上,要转变等待和观望的态度,重新定位学生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资助。在资助对象上,各地和学校要研究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完善认定机制;在资助标准上,要根据学生贫困程度,分档发放资金;在资金发放的实践上,要改进发放的机制,确保在困难学生最需要时以最便捷的方式把钱送到他们手上;在技术手段上,要进一步完善资助信息系统。
 
  可见,认定机制、发放机制以及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精准资助而言都必不可少。此外,记者以为,对于那些拖欠助学贷款、骗取助学金的行为,则有必要分情况予以应对。比如,采纳近年来专家普遍建议的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实现个人、单位征信体系和社保、医保等体系之间的信息互通。
 
  应该说,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国家层面每年都在确保教育资助资金高速增长。这正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即为实现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经济反哺教育正成为必然。而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显然也乐于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当然,为了确保不断增长的资助资金规模投入能够被科学合理地使用,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更显必要。至少,资金增长和使用机制二者之间,应该维持共进、平衡的关系。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