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艳欲滴的百亩荷花、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连绵起伏的油茶林……连日来,笔者在兴国县看见一处处产业“长势”喜人,星罗棋布地排列在乡间沃野。
今年以来,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兴国县着力规划扶贫产业发展路径,推进“返租倒包”“产业托管”“入股分红”三种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返租倒包”增效益
8月12日清晨,兴国县埠头乡官桥蔬菜基地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几名贫困户在大棚内劳作,采摘、追肥、除草,样样熟练。“我每月工资加上分红有2000多元,家里的孩子和家务也能兼顾,这样的生活比原先好多了。”正在大棚内除草的周梅英开心地说。
周梅英是埠头乡垓上村的低保户,也是一个单亲母亲,丈夫因病去世,独自抚育两个小孩,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她只能靠种植一些农作物维持全家的生计,生活极其艰辛。
从去年开始,周梅英家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她通过县里的产业扶贫政策,在蔬菜基地承包了6个大棚,以“返租倒包”的方式参与蔬菜基地的生产。如今,她每月仅需付出劳动,便可获得1500元的保底工资,同时还能得到按承包大棚定额超出部分收入的60%分红,每年的收入在2.4万元以上。
在埠头乡垓上村,像周梅英这样以“返租倒包”的方式参与蔬菜基地生产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他们每天在蔬菜基地干得热火朝天。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兴国县创新实施“返租倒包”模式。龙头企业用一定的租金将村民分散的撂荒土地租赁过来,建设成为大型蔬菜基地,基地再将其划成若干个小单元,分别返包给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农民投工、企业投资、统一要求、统一销售。通过“返租倒包”合作经营模式,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实现农民与业主双赢。
“产业托管”得实惠
八月的兴国县高兴镇龙山村龙林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排排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绿草丛中,成群的蜜蜂从蜂箱口不断飞进飞出,忙碌地采花酿蜜。
今年59岁的贫困户钟国盛是龙山村新开河组的村民,年轻时因操作机器失误,致整个右手手掌压断并落下残疾。之后钟国盛就一直待在家里,家里全靠他儿子打些零工来维持。
为帮助钟国盛家脱贫致富,村里帮助他争取到4000元的
贷款入股合作社,并领养了10箱蜜蜂。“我把蜜蜂托管给合作社管理,从养殖到销售都不用操心,每年还能给家里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钟国盛笑道。
龙山村村民历来有养蜂的传统,过去都是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缺乏规模化经营和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养蜂的
经济效益。
为解决村民的收益问题,龙山村通过成立龙林养蜂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把没有劳动能力、缺乏养蜂技术的贫困户吸收进来,以托管的形式由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如今,龙山村有39户贫困户把蜜蜂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兴国县对没有劳力和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采取“产业托管”的模式把这部分贫困户纳入产业扶贫帮扶,贫困户可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收益,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入股分红”奔富路
“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当上小股东,每年还能给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近日,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贫困户刘和佳谈及入股油茶基地能分红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以前刘和佳守着自家的4亩耕田,收入单薄,加上小孩读书,常常只能外出打些零工来弥补家庭开支。去年,他通过“公司(能人)+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把自家10亩油茶入股基地,自己不用投资就能得到分红。同时,在基地务工每月还能拿到1200元的工资。
在油茶产业发展中,含田村贫困户以土地流转或每户2万元扶贫贷款额度入股,可获得5亩油茶股权,前五年每年按15%利率保底分红,五年后按实际产出,经营者与贫困户按3∶7分成。此外,该村百亩白莲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莲农入社,莲农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入;蔬菜基地以扶贫信贷资金吸纳村民入股,让村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含田村,“入股分红”模式让村民动起来更富起来。目前,全村共有227户农户转变为“股民”,实现增收致富。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兴国县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依托现有村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帮助贫困户盘活自有资源,引导他们利用山林、土地、水面等承包经营权及产权进行“入股分红”,按股权和股份进行分红,拓宽持续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