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享有更多“绿色福利”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0日
 |
近日,新世纪大桥旁,一群摄影爱好者陶醉在旖旎的风光中。记者胡怀军 摄
|
|
□记者曹建林
去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江西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再次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年多来,我市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市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坚决落实好“河长制”,抓好农村和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矿山复垦复绿等环境整治,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让老百姓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享有更多“绿色福利”。
让白云拥抱蓝天
蓝天也是幸福。数据统计,我市的空气越来越清新,赣州市中心城区2015年质量优良天数349天,优良率达95.6%。
要让白云拥抱蓝天,就必须加大力度治污减排。去年,我市出台实施《赣州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系列措施及文件,加强对华能瑞金电厂、会昌红狮水泥、江西赣州南方万年青水泥等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运行监管。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去年淘汰稀土、水泥等落后产能企业6家,淘汰燃煤锅炉60台,淘汰老旧机动车2000辆。
淘汰黑烟囱,用上新能源。我市通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工业企业“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断加强减排责任项目建设和企业环保远程自动检测,“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分别减少6.8%、10.8%、2%、10.2%,全面成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硬性目标任务,并通过环保部核查。
“今年将加大力度推进‘净空’工程,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升级改造、机动车尾气污染及扬尘防治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煤改气’,淘汰燃煤锅炉260台。”市环保局大气办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加快推进县级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并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
让清水拥抱河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我市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水,像管理城市一样管理河,像整治污染一样整治湖,积极构建更加洁净的水生态环境。
环境就是
民生。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河湖,根子在岸上。正本清源,要在生产排污上做减法,更要在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上做加法。去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推进东江流域国土江河综合治理试点,实施赣江、贡江、章江流域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万公顷;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管理,全市录入台账管理的取水用户1360家;严格入河湖排污口审批、监管,完成5个主要入河排污口信息年报统计;实现区域水质检测常态化,对86个江河湖泊水功能区、28个界河断面和21个城市供水水源地进行监测评价;开展水库环境专项整治,全面完成40座饮用水源水库、556座非饮用水源水库的整治任务。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力度,截至目前,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8个县(市、区)建成污水管网137.12公里,22个省百强中心镇中有19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开工建设。
据悉,今年我市将重点加强赣江、东江流域生态保护,严格控制‘五河一湖’沿岸和源头保护区内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推动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污染较重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同时,将加快水库退养工作,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25万亩。
让青山拥抱大地
生态是最大的动力,绿色是最高的“颜值”,青山是最朴实的美丽。我市着力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对崇义、大余、赣县—章贡、南康等章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污染治理力度,2015年争取中央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2.8亿元。对全市危废企业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理进行全过程监管,对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和污染规范化处理进行专项排查,消除土壤环境污染隐患。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15%,其他区域保持零增长。加大了治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水土流失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力度,成功治理废弃稀土矿山47.7平方公里,正在治理面积23.8平方公里;矿山复绿1.89万亩,治理区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2.6%;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12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70万公顷。
“‘净土’工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环境质量正持续改善。”谈及下一步的工作,市直相关职能单位业务科室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我市将全面划定各县(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试点,加强崇义、南康、赣县—章贡、大余等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