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对有机食品的监管早该自省了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邓海建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1日

  近日,山西省监管部门处理了一例非有机食品虚假宣传案,该案中的食品经营机构销售的所谓“有机冷初榨脱蜡亚麻籽油”,其实并没有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15年,我国投入市场上的有机码数量达到了15亿件,即全国平均每人都可以买到一件有机产品。然而,有机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一大隐患。(6月20日澎湃新闻网)

  “有机”这块牌子,就像当年的“纳米”等概念一样,成了镀金加价的不二法门。有机成了商机,商机成了玄机——表面看,是认证程序与标准监管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江湖较为粗放罢了。

  消费者对于“有机”的刚需,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环境生态污染后,基于健康底线上的割肉心理。笨鸡蛋、有机菜,越土越有吸引力。二是生活条件改善后,对于高端天然食品的客观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有机菜就像蔬菜里的奢侈品一样,是质量与身份的象征。据国家认监委统计,2004年,我国颁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2张,2014年达11499张,10年间增长了500多倍。数字无可原罪,但如果没人厘定规矩,结果就像全国人大代表吐槽的,“早市上卖菜的老太太都吆喝着说卖的菜是纯绿色、纯有机。但你问有机体现在哪里?没人答得出来。”

  早在2013年,有媒体在3·15期间报道过《贵州茅台酿酒原料“假有机”真相调查》。一时舆论哗然,撕开了有机食品造假的冰山一角。业内痛斥,“标准是一个次要问题,关键是作假太严重,而有机食品作假的源头则是‘假认证,乱发证,缺乏后续跟踪’。”数年过去,认证只“认钱”、有机成“有玄机”,几乎成了明规则。加之国内食品溯源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谁又能说得清,在一大溜标榜有机的食品堆里,究竟谁才是李逵、谁又是李鬼?此时,如果市场诚信机制又有待补的缺漏,那么,整个“有机链条”上的环环扣扣,无疑都成为寻租蒙人的机会与出口。

  据了解,有机产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技术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且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全过程遵循相关标准,并有完善的跟踪和追溯体系。眼下的问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认证的前后程序,都难以甄别真伪。发证容易管证难,于是,“有机贴”就像大闸蟹腿上随便都能绑上的“阳澄湖”标签,有钱就可以任性贴。二是不少门类产品早就离有机渐行渐远,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经营是个现实难题。比如有机蜂蜜和有机枸杞由于被频繁检出农药残留等问题,以及常被不法商贩假冒,几年前均被取消了有机产品认证资格;而有机茶的资格也岌岌可危,因为有机茶中的联苯菊酯目前检出率较高。压根儿就生产不出“有机”产品,又何来满眼“有机”的绿意?

  如同毒跑道一样,“有机”的标准也是该要自省了。更大的问题是,如果田间地头已经没了“有机”的土壤,包装、仓储与运输再“有机”,还有什么用呢?

分享: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