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航空发动机专项行动下半年启动 三大领域构建万亿市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1日

    航空发动机专项行动下半年启动 民航“十三五”规划择机发布
 
  航空产业三大领域构建万亿市场
 
  有望成为促进“中国制造”发展重要抓手
 
  一系列促进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下半年将陆续出台。《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行动将于下半年正式启动,《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将在下半年进入收尾阶段,并择机发布。此外,将在下半年发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也会对航空产业未来五年发展做出战略部署。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即将在下半年启动的航空发动机专项行动,将重点聚焦涡扇、涡喷发动机领域,同时兼顾有一定市场需求的涡轴、涡桨和活塞发动机领域,主要研发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中小型涡扇/涡喷射发动机、中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等重点产品。另外,专项行动还将安排包括商用航空发动机运营、航空发动机智能化生产线等在内的多个产业示范工程。而先进大涵道比风扇系统、高级压比高压压气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长寿命涡轮、先进航空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也会是专项行动的攻坚重点之一。
 
  根据国家发改委、民航总局等部委的工作部署,《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也将在下半年完成编制工作,并择机发布。《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测,“十三五”期间民航领域主要发展指标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内国际航线数量也将大幅增长。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则继续推进全国机场布局,并给出“到2030年实现机场周边100公里所有县域和中心区域全面覆盖”的任务目标。
 
  即将在下半年出台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还会对未来大飞机领域的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将重点发展130-200座级、单通道、高亚声速、中短途运输机,以及250-350座级、双通道、高亚声速、中远程运输机。此外,先进涡扇支线飞机、涡桨支线飞机、先进70座级涡桨支线飞机、无人机等重点飞机型号,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飞机制造领域的发展重点。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介绍,发展航空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特别是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通用航空三大领域,不但本身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还涉及众多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据其估算,上述三大领域“十三五”期间的潜在市场规模合计将超过万亿元,并有望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构建起我国航空产业的未来格局。
 
  目前,我国对航空产业整体发展高度关注。此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已将航空产业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并对大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两大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部署。近期,《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也相继印发。这两大政策除了在机场建设等方面做出规划外,还提出进一步扩大航权开放,有序开放低空领域,为通用航空业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航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正当其时。《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5年末我国通航飞机保有量为1874架,全年通航飞行小时数73.5万小时,尽管这些指标在“十二五”期间已经翻了一番,但我国通航飞机数量仍仅为美国的1/150、巴西的1/10,大部分作业时间实际上也只是航校的教学飞行时间。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表示,仅这一差距就意味着,国内通航市场规模将在万亿元之巨。
 
  招商证券等券商的研报指出,发展航空产业将有望成为促进“中国制造”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航空发动机为例,目前世界上只有通用(GE)、普惠(PW)和罗罗(RR)三家公司有能力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一旦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做大做强,并在未来打破巨头垄断进入国际市场,相关的金属材料、冶金加工、数控机床、动力控制等领域的发展,也会得到长足进步——这些均是制造业的核心部门,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成败。

分享: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