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西省威尔国际矿业装备有限公司员工在组装、检测销往非洲的矿山设备。
(资料图片) 赖於艳 摄
|
|
□谢兆仁 特约记者陈小强 邱有平
最近,石城县工业发展捷报频传: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石城工业园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园区开发面积近5000亩;规上企业从2012年的27家发展到现在的42家;杭州赛石园林集团、浙江颐高集团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入驻石城……
短短几年间,石城县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从小而散到“一园三区”规划明晰,产业结构从“一业独大”到“多业齐飞”。是什么让一个工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的小县发展后劲十足,增速不断上升?近日,记者深入石城县各园区企业,探寻石城工业变后进为后劲的奥秘。
解放思想掀起工业发展新高潮
风起于青萍之末,工业发展的新热潮成于解放思想微澜之间。
石城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有“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的美名。然而在工业
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做了很长时间的“后进生”。
近年来,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步伐挺进,石城县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市“主攻工业,三年翻番”战略目标确定,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推动工业和开放型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石城县首先从转变干部观念入手。2015年以来,一系列以“解放思想,推进石城跨越发展”的主题活动在该县展开。一方面县、乡领导带着“小县要有大作为”的观念北上南下,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另一方面,以电商论坛、旅游论坛、赣江源课堂、党委中心组学习等平台为基础,邀请专家、学者到石城来交流先进经验。
通过学习和调研,石城县的优势被重新审视:地处江西入闽最前沿,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济南至广州、泉州至南宁两条高速穿境而过,南丰高铁离石城县城仅1小时车程,被列入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政片区,享受苏区振兴发展优惠政策,矿山机械制造、针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钾长石、萤石矿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滞后,并非基础不行,而是观望太多、理念不行。
基于思想的解放,在石城县,一场“愚公移山建园区,开山劈岭办工业”的工业攻坚战正式打响。该县积极探索P2P、企业村集体共建等开发模式,凝聚财政、
金融和企业等力量打造工业发展“暖巢”。近年来,该县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最初的400余亩温坊工业小区成长为如今开发面积近5000亩,形成以古樟工业区为龙头、以屏山创业区和小松创业区“两翼”齐飞的“一园三区”工业平台,并正式批准升级为省级产业园,结束了该县无省级工业园的尴尬。
贴心扶助打造企业投资“洼地”
“从场地选址、通水通电到证件办理,都有石城县相关职能部门的全程指导,这么周到的服务,增添了我们发展的信心。”近日,石城县锦兴纺织负责人颜清买告诉记者。从2013年9月落户到投产,再到上规模,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挂点帮扶单位的贴心帮忙。
石城县工业发展时间短,基础条件不足,更需直面“短板”,主动出击打造服务“高地”。石城县大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开审批服务项目权力清单,合并审批职权,开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预约服务制等,解决群众“两头跑”和窗口无权办事问题。同时,该县创新企业精准帮扶机制,积极落实“一个企业、一个县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跟踪服务机制,出台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护航,为企业“减压松绑”。
同时,石城县与时俱进,推行线上服务机制,组建园区企业QQ、微信群等电子服务平台,24小时动态收集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为企业释疑解惑。该县还加快完善以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中介的“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等
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对接,2015年,该县42家企业获得1.5亿元贴息
贷款,缓解了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硬环境好了,软环境优了,许多企业纷纷落户石城。新百伦领跑、万年青水泥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签约入驻,入园企业由2011年的28户增加至现在的115户,2015年园区税收是2011年的5.5倍。
“握指成拳”壮大产业优势
过去“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招商思维,使石城县引进的企业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签约供地后迟迟不开工,有的建设周期过长,有的企业规模太小,不仅带不来经济效益,反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作为千里赣江的源头,石城县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的发展理念,以绿色环保引领工业发展主旋律。该县立足当地产业优势,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围绕矿
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等五大产业,重点瞄准全球五百强、中国五百强、央企及实力雄厚的企业,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税收高、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
同时,石城县围绕龙头产业进行“建链、补链、强链”,在工业小区开辟专业产业基地,通过出台财政补助、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系列政策,引导企业向产业小区聚集,实现产业规模化、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
如今,石城县产业集群发展效果初现,省级矿山采选机械产业基地、省级绿色食品(白莲)基地等招牌纷纷花落石城。矿山机械产业初成规模,产值超4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轻纺鞋服业异军崛起,吸引国内最大的鞋材电子商务平台中国鞋材网(总部)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