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金融市场的壮大以及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增加,相关的财险公司也期望分得其中一杯羹。日前,首家专业信保企业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又在个人消费信用保险领域有所动作,这也引发了业界对此类新型财险业务的关注。事实上,在新“国十条”的政策导向下,去年至今,至少有44款信用保证保险条款与费率得到批复,与个人消费和中小微企业相关的产品正在增多。有数据显示,去年行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超千亿。但另一个尴尬的局面是,虽然行业内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规模正一步步扩张,但超高的赔付率,也让不少保险公司叫苦不迭。
■新快报记者 李驰
趋势
“保险机制+消费金融”,信保业务渐成热门
面对9万亿元的消费金融市场,保险业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前不久,作为国内首家市场化的信用保证保险公司,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信保”)与某奢侈品交易服务平台合作,针对该平台高端会员信用付款产品“库支票”推出个人消费信用保险服务。据悉,该保险的功能是保障平台应收账款安全,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债务人若不还款由保险公司来兜底。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阳光信保是今年年初成立的,其主要业务分为融资类和非融资类信用保证保险。其中,融资类业务主要是为各类融资活动提供增信及保险服务,如贷款保证保险;非融资类业务就涉及到信用保证保险,具体包括工程履约保证险、商业合同信用险等。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引入信用保险机制,可使基础资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也可提高信用水平,进而降低资金成本并扩宽资金渠道。”
据悉,新“国十条”曾提出,“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积极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政策导向之下,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正是多家财险在挖的“金矿”。新快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除了已成立的阳光信保之外,太平洋(6.150, 0.04, 0.65%)产险也正与安联保险旗下的裕利安怡在进出口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方面合作,此外市场上还有“有银行系保险公司计划成立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的传言。
扩张
以贷款为保险标的,支持企业及个人融资
除了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信用保险业务,近两年备受推崇的“政银保”模式也广为人知,如中国人保基于“政银保”模式而开发的一系列保证保险产品,有效缓解了社会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相关产品也颇受企业主们喜爱。
一般而言,这种增信类产品就是以各种贷款为保险标的,或者说是以信用风险为承保标的,补偿因信用风险给权利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保险,此前较多出现在出口贸易领域。
央行发布的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显示,当季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4%,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亿元。应该说,增长的货币供应量顺势带动了社会融资活动频率的增加。贷款相关信用保证保险作为加载在贷款融资活动中的产品,其业务规模也显著扩张。去年前三季度,我国保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1.96亿元,同比增长15.24%。
信用保证保险作为能够支撑消费以及小微企业发展的保险产品,有业内专家认为它是“有潜力的,并且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早在2009年,人保集团总裁吴焰就提出,金融消费不应是单一信贷,而应是涉及保险、信贷的互动领域。据悉,去年行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1015.6亿元,其中有25个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共支持12.3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贷款188.6亿元。
产品
去年来多产品获批,中小财险欲借此突围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面世的信用保证保险如雨后春笋。据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到目前,保监会共完成对超过44款信用保证保险条款与费率的批复。值得关注的是,瞄准个人消费和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在增多,其中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有12款,个人汽车消费履约保证保险有5款;此外还有6款面向中小或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这些产品中还有2款短期出口特定合同信用保险。
从前述产品的条款来看,其费率差别并不是很大。在基准费率方面,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标准介于1.22%到1.80%之间。但需要指出的是,保险公司往往会结合贷款方信用等级、用途、还款能力等设置调整系数,以确定最终费率。条款信息还显示,这些产品的保险期间大多数都是1年期的,最长的是3年期。此外,此类保险的保险合同开始时间与贷款合同开始时间是一致的。
由于传统非车险业务受经济形势影响较严重,国内一些中小型财险公司希望发展差异化业务,比如在信用保险上发力,中华财险就试图将信用保险与农险有效结合。另据国内首家互联网财险公司众安保险的2015年年报显示,去年原保费收入前5位险种中包含了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其中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为4.53亿元,但承保亏损了8849万;而信用保险保费收入8121万元,录得承保利润1278万元。
挑战
业务赔付率比较高,跨界金融风险成隐忧
“在实体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不良率上升、资产质量下降,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因素,也传导到贷款相关信用保证保险的承保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赔付支出的增加。”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信用保证保险作为比较新的保险产品,业务与信用风险紧密度加大,风险传递更便利。数据显示,广东今年首季信用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为2.69亿元,赔付达到1.99亿元,行业赔付率为73.97%。
广州某中字头财险公司内部人士也向记者透露,该公司贷款相关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一季度以来违约情况有所增多,保费收入较难覆盖赔付支出。据媒体报道,某“银行系”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今年前3月的信用保险保费收入为121万元,但赔付支出却高达2725万元,赔付率达到2260%。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此业务的规模虽然逐步扩张,但险企仍需对风控环节进一步细化,更好把握相关主体的资质。
在业务流程上,以某大型财险公司的保证保险业务为例,首先是寻找贷款客户并进行风险审核,经过审核合格的客户购买了保证保险后,就可以直接去银行或小贷公司获得规定的贷款。如果客户发生逾期不还情况,保险公司会进行催收。一旦逾期超过保单约定的天数,保险公司就需要向银行或小贷公司进行理赔,同时获得“代位求偿”权,即有权向欠款客户继续催收,产生的坏账由保险公司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