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政府部门如何应对突发的公共环境事件?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0日

  对于很多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如何应对突发的公共环境事件?

  首先,要抓住应对公共环境事件的最佳“时间窗口”,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宣传的“高地”。现在,网络舆情错综复杂,一旦错过了信息公开的最佳“时间窗口”,就会丧失对公共环境事件的话语权和解释权。由于公众容易“先入为主”,此时往往再说什么都为时已晚,舆论引导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其次,要积极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要沉默不语、也不要掩盖问题。毕竟“纸包不住火”,一味捂着,并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事件消弭于无形;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令群众感到焦虑和不安。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当公众发现基本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时,这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终究会宣泄,对工作造成被动。

  相反,正确的姿态应是公开问题、坦承不足,充分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获得公众的理解,为解决问题争取最大民意支持。毕竟,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社会公众参与,而充分的信息公开又是公众迈开参与步伐的前提条件。

  最后,应推动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环境保护,这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推动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环境保护,也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去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并对“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进行专章规定。环保部也对此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规范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更加健康地发展。这是我们可以遵循的行动准则。

  在中央精神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引下,各地、各级政府应该学会也必须学会如何应对公共环境事件,将公共环境事件作为一次促进环境治理的机会,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基调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 铭)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