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治“低价游”须靠制度与法律的力量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龙敏飞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5日

  九寨沟黄龙门票观光车的价格为510元,但与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九寨黄龙四日游合同,价格却仅为440元。近日,记者曝光了“低价游”的背后隐藏着消费陷阱:三只银碗一只手镯共花一万二、高原蚕丝被6998元一床、一把牦牛角梳子卖到千元等等。不少人就在导游与导购的耍奸使诈、坑蒙拐骗下上当受骗。(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6版)

  客观来说,“低价游”没有原罪,如果是合理理性的“低价游”,还是可以倡导“薄利多销”的。但遗憾的是,一些旅行社之间的非合作竞争,已经完全步入非理性的境地,甚至到了“零团费”“负团费”的境地。此次曝光的“低价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除了这样隐性的消费陷阱,一些导游甚至就是赤裸裸地要挟与恐吓,最终让“低价游”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上,对于“低价游”,国家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足够完善。旅游法第三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就此来说,“低价游”无疑是违法的。此外,2015年,针对屡禁不止的零、负团费旅游团及其所带来的强制购物、消费等问题,国家旅游局提示,游客参与“不合理低价游”也将受到处理。这样的“双罚制”,同样是有力的震慑。

  遗憾的是,法律与制度的规定是一回事,现实的落实与执行则是另外一回事。若是旅游法的相关规定真能落到实处,当前这样的“低价游”事件,又怎么可能发生呢?可以说,“低价游”之所以层出不穷,就说明对法律的执行、对制度的遵循,还远远没到位。具体来说,就是旅游市场“黑名单制度”、异地监管等没有跟上,对一些违规旅行社和导游的处罚偏弱。有这样的现实,“低价游”屡禁不止便不难理解了。

  对于“低价游”等旅游乱象,旅游主管部门应该认准“打蛇打七寸”的原则,将重点工作落在对法律与制度规定的落实与执行上,确保制度与法律的公信力。只有依靠法律与制度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根治“低价游”之类的乱象。

分享: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