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非法集资老坑换新伪装 看似回报低更具迷惑性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9日

    一段时间以来,“理财平台”接连曝出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几起大案已被公安机关定性为非法集资。大案频发、涉案金额大、参与人数多,已成为非法集资的新特点。为何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多种渠道提示投资风险,投资者仍频频掉入非法集资陷阱?
 
   据广州市金融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披着各式“马甲”,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手法而言,无外乎画饼、造势、吸金,即承诺高额回报、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虚假宣传造势等,让投资者一步步落入陷阱,不能自拔。
 
   从几起暴露出的“非法集资”案件看,均是先编造所谓的“投资故事”,再许诺高回报。以新近查处的上海中晋资产非法集资案为例。2012年7月起,“中晋系”先后注册50余家子公司,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利用虚假业务、关联交易、虚增业绩等手段骗取投资人信任,并以“中晋合伙人计划”的名义,变相承诺高额年化收益,其中一款“永久合伙人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40%。为显示“雄厚实力”,“中晋系”不仅冠名赞助上海某卫视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找来知名人士做形象代言人,而且租赁的办公场所不少是地标性的高档商务楼。“中晋系”还通过网上宣传、线下推广等方式,向不特定公众大肆非法吸收资金,最终资金链断裂。
 
   而从受害人群看,犯罪团伙实施作案的目标群体多为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中老年群体。广东“邦家”案受害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甚至还有孤寡老人。“邦家”打着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的幌子,大搞宣传会、推介会,欺诈中老年投资者。一位被害人告诉媒体记者,“邦家”搞过一个南沙宣传会,六个大厅,特别气派,以为是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就上了当。
 
   令人忧心的是,非法集资的“老坑”如今还有了新的伪装。据办案民警介绍,以前非法集资案件嫌疑人往往以高额收益诱惑投资人,但从最近的案件看,非法集资有向投入少、看似回报低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加了迷惑性。
 
   更可怕的是,有一些老人是带着侥幸甚至赌博心态参与的,调查中有一位老人说,自己感觉可能是骗局,但认为能赶在该公司资金链断裂前全身而退,还是能赚到钱的。
 
   据警方介绍,多数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破获前赃款已被挥霍一空或去向不明,即便法院对案件作出生效判决,许多受害人也难以全部或部分收回被骗资金。例如办案民警在抓获“营口利伟达”投资公司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冯某时,发现他已没钱了,骗来的钱都用于支付团队雇佣费、利息和还过往欠债。
 
   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全面了解产品信息,避免落入非法集资陷阱,如果一时无法判断,可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并可参考以下提示:一是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利率,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二是通过查询工商、税务等相关资料,看主体身份是否合法、真实;三是如遇到推销所谓即将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股票,可通过政府网站查阅是否已经批准发行等;四是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五是对亲朋好友推荐的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要审慎决策,防止自己成为“下线”。

分享: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