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便,居住条件恶劣,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要翻山越岭,生活苦不堪言……2015年,家住于都县银坑镇汉田村下段组的陈南海一家做梦都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搬进了营下村大坪移民安置点,孩子只要步行5分钟就能到学校,家里种上了蔬菜,装上了光伏发电板,夫妻俩在家门口务工每天收入超过100元。
“搬出了大山,从此就断掉了‘穷根’,家人过上好日子,生活有了新希望。”陈南海或许不知道,在过去的2015年,于都县共有5万余群众经历着如他一样的巨变,实现了脱贫致富。5万群众脱贫的背后,是于都县委、政府对民生的深情牵挂,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
于都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辖区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精准扶贫任务异常艰巨。去年以来,于都县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开展梯度移民安置、进行全方位产业扶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创造了“于都经验”“于都模式”,实实在在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幸福账单背后的“于都经验”
“以1400元每平方米的优惠价格购买安置房110平方米,比市场价节约28万余元;享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1.5万元,叠加享受深山移民补助1.6万元,易地搬迁政策性贴息贷款10万元……”
日前,于都县工业园区移民安置点思源社区居民王书荣向记者晒出了他们一家搬出深山、进城进园的账单。他说,除了这部分政策外,他们一家还享受了10万元的政府贴息创业贷款和3年免租政策优惠,在社区开起了超市。王书荣告诉记者,如今,超市生意日益红火,孩子在家门口读书,妻子在工业园区上班,一家人安居乐业,幸福指数蹭蹭地往上涨。
一份幸福的账单,让王书荣一家搬得出、留得下、富得起。如今,入住思源社区的451户移民均享受着移民扶贫的多项优惠政策。思源社区是于都县深山移民集中安置点,该社区按照现代化综合社区要求,成立社区居委会、引进物业管理,让群众共享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思源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电子屏幕上,每一户住户的致贫原因、就业单位、家庭收入情况等一目了然。哪一户人家需要创业贷款,哪一户人家想学点技术到工业园上班,挂点该社区的干部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方便干部为他们解决创业、就业的技术、资金等难题,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近年来,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于都县结合群众实际情况,探索实施商住开发、整体搬迁、项目带动等安置模式,将分散的贫困户向中心村、中心镇及县城工业园区等地集中,进行梯度转移,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移民扶贫模式,得到中央、省级扶贫部门的肯定,认为这是值得推广的“于都经验”“于都模式”。
目前,该县已形成上欧工业园思源社区,黄麟、小溪中心镇集中安置点,岭背镇2000户移民集中安置点,及罗坳镇大桥村等中心村移民集中安置点,2015年共3728名贫困群众告别大山,脱离贫困。今年,该县已启动上欧工业园移民搬迁安置二期项目和9个中心镇、中心村移民安置点建设,工业园区第二期项目占地面积193.84亩,竣工后可安置移民2500户、容纳1万人。
产业扶贫带来的“阳光效益”
“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安装价格为7.6元每瓦,其中政府补贴1元、安装企业捐赠1元,按这个价格算,安装5千瓦的光伏发电板,我们只要投入2.8万元,除了正常用电外,每月可以增收300元至500元。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还可享受农业银行的专项贷款2.8万元,前5年由政府提供全额贴息。”
近日,在于都县贡江镇白口村鹅公塘组,农民周地发向记者细数着光伏产业扶贫的好处。“前5年,用光伏发电产生的效益基本能偿还贷款,5年后收益就全归我了。”一向精打细算的周地发,说出了光伏发电产业扶贫的“门道”,也晒出了精准扶贫政策滋养下满满的期待和幸福感。
“光伏发电产生的电能由县供电公司按装机容量每瓦1.2元的价格予以回购。一般来说,5千瓦的光伏发电板每年能有5500元左右的发电收益。”该县扶贫办主任王九龙说,光伏发电是科技扶贫的新模式,目前在于都县已经广泛推广。至今,该县已安装集体式光伏发电站156个,分户式光伏发电设备2700套,让贫困群众无需日晒雨淋便能坐享“阳光效益”,增加收入。
除光伏发电外,该县还根据贫困户的创业意向和实际困难,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该县整合1.3亿元产业发展资金,按照“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和收益”的模式,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目前已有油茶种植面积23.6万亩。
借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的机会,为贫困对象免费提供电子商务培训,鼓励贫困户开展和参与电商业务,帮助有意向的贫困群众开设村级淘宝服务点,目前已发展个体网店3966家,带动1.5万余名贫困群众参与物流配送等电商服务。
“最后一公里”路上的民生考量
“完成光伏产业任务得3分;培育1项以上特色优势产业得4分……”近日,记者在于都县扶贫办看到,该县今年初专门下发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精准扶贫会出现干部一头热、群众热情不高的现象,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作用。因此,我们探索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压实责任、明确奖惩,才能精准发力,让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于都县委书记蓝捷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同时发挥了乡(镇)、村党组织,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三方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让精准扶贫各项任务精准落地,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据悉,该县把乡(镇)党委书记、结对帮扶单位负责人、结对帮扶干部、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等五类人群列入考核,对具体扶贫任务进行细化量化,明确责任和职责,规定对考核优秀的组织、干部给予奖励,对考核未达标的组织、干部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提拔重用,对未达标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执行召回等。
“这是一套严格的考核机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考量。”于都县岭背镇党委书记管伟平说,随着考核机制的日益完善和推广,于都县广大乡村出现了贫困户、挂点干部和基层干部三方合力推进扶贫攻坚的良好局面,让群众真正共享发展成果,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