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警惕那些拍脑袋的“打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白靖利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0日

  这些年,记者在各地调研采访时发现,“打造”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从打造工业园区到打造旅游景点,从打造文化产业到打造特色品牌,林林总总。很多地方官员在记者前去采访时,都会强调当地最近又在“打造”什么东西,希望媒体能重点报道。

  从词义来看,“打造”包含的一层意思是创造一个新的事物。既然是新的,至少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市场需求和群众期盼。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重金“打造”的项目,都存在不少问题。

  最典型的是“人造节庆”。2011年,江西省瑞昌市高调举办了首届鄱阳湖龙虾节,但问题是,瑞昌市距离鄱阳湖上百里,其境内所产小龙虾也与鄱阳湖小龙虾相去甚远。结果,这个斥巨资重点“打造”的龙虾节,留下的最大的新闻是“200人参加万人龙虾宴后患急性肠胃炎入院治疗”。

  另一种典型现象是“打造”地标建筑。几年前,云南红河花费2.7亿元“打造”了一个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但由于前期规划缺乏前瞻性,建成3年后就面临大部分被拆除的命运。

  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这些项目、工程、节庆,主要原因是政绩饥渴。虽然中央早就强调不以GDP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但一些地方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惯性中。尤其一些领导干部,以为多搞几个“地标工程”,多办几场大型节庆,就会引起媒体和上级领导关注,为仕途增光添彩。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的政府决策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地方政府重点“打造”的项目,即使没有市场需求、缺乏科学规划、群众怨声载道,只要当地主要领导决定要做,往往就会举全地方之力去实现。一旦地方领导更迭,往往就人走政息,要么变成“烂尾工程”,要么成为“烫手山芋”。

  从各地情况来看,很多重点“打造”但最终出问题的项目、工程,都集中在文化旅游领域。曾有一位地方干部对记者说,现在讲发展不谈文化旅游产业就会显得“很低级”,如果打着文化旅游的旗号搞发展,则容易得到上级的肯定。

  地方官员有发展压力,这是好事。但谋求地方发展,应该遵循发展规律,不能仅按领导个人意志“打造”出各种“怪胎”。防范各种拍脑袋的“打造”工程劳民伤财,必须真正给权力戴上“紧箍咒”,让领导干部在出台决定的时候不再任性,而是更加考虑科学、考虑市场、考虑民意。

分享: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