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9日
风暴已至,中国互联网金融遭遇最严厉整顿
谢勇
风暴已至。据《财经》报道, 4月14日, 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相关文件由央行牵头、十余个部委参与起草。文件之下,共有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涉及多个部委,其中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分别发布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细则,个别部委负责两个分项整治方案。由于此次整治涉及打击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将密切配合参与其中。
这两年越来越热的互联网金融,终于遭遇最严厉的“整顿”。
新闻不断描述中国当下互联网金融的经典场景:中心顶级写字楼紫峰国际内, P2P平台老板突然失联,一批白发苍苍的老人把大楼团团围住,哭天抢地要养命钱。泛亚、中晋……P2P跑路潮背后,是狂热追逐财富、不断被放大的人性贪婪。对中国社会而言,这是非理性却真实有效的发展动力,新技术手段又放大了这种非理性因素。有人质问:实体经济这么困难,社会平均利润如此低,最近招标的50年期国债年利率都不到4%,除非公司贩毒,否则怎么可能有其许诺的如此高的收益率?
这样的质问有可商榷之处:现实中,除了贩毒,的确还有很多收益率和风险同样奇高的项目,比如电影。对资本而言,当下还有什么题材比影视剧投资更有吸引力的?4月初辞去快鹿董事局主席一职的施建祥说过:“中国电影票房达到10亿的时候,我在做生意,发展自己的企业;当票房达到100亿的时候,我在观察;当票房达到300亿的时候,我要出手了。”事实上,中国电影兴旺与资本运作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互联网金融、P2P则为这些故事找到了新题材:“O2O+影视”—在线票务平台参与预售、互联网金融(P2P网贷、众筹)+影视、 “P2P网贷+影视”、 “众筹+影视”……各种操作方式激发想象力已臻极致。在《叶问3》的故事中,施建祥的操作整合也近乎完美:通过P2P网贷、众筹等方式为《叶问3》电影融资,相关操作有可能触及了涉及自融、关联担保等“网贷红线”。正是这块骨牌倒下导致的连锁反应,让快鹿全盘皆输,风雨飘摇,甚至连郎咸平这样的帮闲也遭遇麻烦,被“有心人”盘算是否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熟悉中国改革故事的人们都清楚,“整顿”是中国改革内在逻辑的重要一环:当改革催生的新事物、新业态已经进入不健康的发展状态,过于狂热近乎失控、超出社会原有规范太远、挑战政府治理能力时,势必迎来整顿。整顿中,原有业态将被洗盘,而盘整过后,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都将在一个新局面里进行新的游戏。在这个意义上,整顿将是对改革成果的固化总结、为未来的改革框定方向。
经历过技术带来的疯狂想象之后,人们最终发现: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属于金融,新技术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而在中国,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离完全市场化尚有很大距离,这些风险往往会被更加放大。另外,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政策如果完全照搬国外,有可能造成水土不服,甚至带来更大的扭曲和风险: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并非真正的全面市场化,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叠加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被赋予了金融信息化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角色,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探索,往往非常容易触及法律的底线。一位曾长期在金融系统负责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的司局级官员对《财经》记者表示,以“投资理财公司涉嫌非法集资”为例,这是中国金融体制20多年来 一直存在的制度性顽疾,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打击违法活动,另一方面更需要找到此类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而从半管制走向全面市场化,提高监管治理能力,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健康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如此才是走出创新与监管两难、真正解决问题之道。比如,中国民众习惯的“刚性兑付”,本身就是管制金融的产物,被吴晓灵称为中国金融健康发展的最大阻碍。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用真正市场化的规则取而代之。
(作者系媒体创业者)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