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穷貌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4月12日,记者走进新龙乡里田小学,学生正在新建成的塑胶操场上做课间操。据介绍,新龙乡筹措资金16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塑胶操场铺设和校舍改建、维修工程,全乡9个村小学的校舍和课外活动场地校舍焕然一新。
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齐全的实验器材、现代化的音体美教学设备、干净整洁的食堂……安远县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步伐,实现智力脱贫。
让“能上学”变为“上好学”
安远县委、县政府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路很明确:构建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为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上好学,安远县加大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资金的投入力度,县乡投入资金4460.52万元,在84所村小、教学点推进校园标准化“三年推进计划”建设,全县村小、教育点项目建设资金安排覆盖率达100%。目前,该县所有村小、教学点平房和砖木结构校舍已全部统一规划拆旧建新。
提到教育,该县群众总是津津乐道三件事:在教育园区投资4900万元新建了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子女就学问题;18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今年,每个贫困村将兴建一所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村完小以上学校将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班班通”。
补齐精准扶贫短板的核心在教师。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安远县还找准“痛点”,把乡村教师的各项待遇落实到位,把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保障到位。该县为边远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了生活管理教师,提高了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待遇、边远山区教师特殊津贴标准;建立了贫困地区教师专项补助资金,优先支持贫困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现在,已有许多在县城借读的学生,逐渐转回到所在乡镇的学校就读。”安远县教育局局长黄镜明告诉记者。
让“求学不易”变为“学而无忧”
安远县山区多,山区学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县教育部门建立了全县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信息采集作为基础性、重点性工作来抓,仔细调查,反复核实,将精细管理精准到户到学生。
记者打开该县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扶贫对象、扶贫措施、学生家庭信息、贫困原因、享受优惠政策等信息尽收眼底。县教育部门建立了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对贫困家庭中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逐一全面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资助档案,对扶贫对象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对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贫困户子女需新增入册的,及时纳入扶贫补助范围。目前,该县1900个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贫困户子女纳入了扶贫补助范围。
“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我孩子就念不起书了。”安远县孔田镇上寨村村民郭朋娣告诉记者。去年6月份,郭朋娣因治病欠下了10多万元外债,让本来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李明面临着辍学的窘境。该县森林公安驻孔田镇上寨村扶贫工作队人员获悉后,立即到有关部门帮郭朋娣落实了贫困户子女“一免六补”的特惠政策。去年9月1日,李明如愿到安远县职业学校就读了。
记者了解到,安远县对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家庭
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对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分别给予入学资助、免除学费、一次性安排入学政府资助金等,坚决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失学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