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赖军辞别中华保险重返招商信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保险业从业15年的高管赖军辞别开业四个月的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人寿”),选择重返招商信诺寿险。
 
  南都记者昨日从多位广深保险业人士处获悉,赖军将拟任招商信诺总经理一职。不过,截至昨日发稿尚未获得招商信诺的回复。
 
  赖军的快速离职引发行业关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与其他金融行业相似,保险业高管人才的流动属于正常,这只是个案。
 
  上海券商分析师认为,特别是这两年来不少新设保险机构给行业带来新鲜血液,但是业内人才流动有所加快。
 
  郝演苏还表示,此前出现批筹的高管与真正任职的高管不一样,甚至在行业有“阴阳牌”。
 
  中华保险两年后 赖军重返招商信诺
 
  成立4个多月的中华人寿,面临总经理离职的局面。
 
  南都记者昨日从多位广深保险业人士处获悉,中华人寿的总经理赖军已决定离开中华人寿,重返老东家招商信诺,并拟任总经理一职。
 
  招商信诺昨日未对此进行置评。
 
  而据北京市企业信用网显示,中华人寿目前的法定代表人依然是赖军,赖军仍以董事及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在主要人员列表中。不过,南都记者此前从熟悉工商领域的人士处获悉,企业上传公示信息的更新有一个时间差。
 
  此外,据保监会的公示消息,赖军还获批担任中华人寿母公司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保险”)副总经理。
 
  事实上,中华保险是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华”冠名的保险公司,始创于1986年7月15日,是我国成立的第二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初步搭建了保险业务综合经营框架,寿险机构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子公司之一,赖军从2014年4月加入中华保险后,担任寿险筹备组组长。
 
  南都记者查阅资料获悉,中华人寿从2015年1月获批筹建,并在当年11月24日正式登记成立。
 
  令人诧异的是,作为筹备组组长、总经理赖军的离开,事发突然。赖军是资深的保险人,据中华人寿官网披露,赖军曾任安达信深圳分公司审计及商业咨询部审计员、主管、经理。2001年进入保险行业,先后任职于中国平安集团、招商信诺人寿、华泰保险集团、华泰人寿。
 
  行业多认为属人才正常流动
 
  此前外企风格明显的平安集团、招商信诺等经历,会否导致赖军选择挂帅离去?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与其他金融行业相似,保险业高管人才的流动属于正常。
 
  郝演苏认为,有外资险企的高管跳槽去中资企业,然后重返外资险企机构。这不是很普遍的现象,只是个特殊的个案。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对南都记者称,高管更换频密,原因也各有看点。近两年保险也高速发展,但是对于高管而言,依然是人才缺乏。从近两年高管的流向来分析,不少依然是在业内流动。很大一部分险企新任高管其实依然是以挖角为主。
 
  上述分析师还表示,特别是这两年来不少新设保险机构给行业带来新鲜血液,但是业内人才流动有所加快。归纳起变动频密的原因不外乎是业绩考核的结果以及薪酬的诱惑等,当然保险公司自身结构调整,也是引发高管变动。
 
  高管成拿牌照重要因素
 
  备受关注的是,有些获保监会批准的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人选并不是批复筹建时拟任的人选。郝演苏对南都记者表示,在筹备险企机构的时候,股东考虑到要符合监管的条件,在筹备时报上去的高管,一般是有着丰富的行业资历,这样在审批时可能方便拿牌。
 
  “可能市场有这种情况,批筹的高管与真正任职的高管不一样。批筹的时候,股东从各方面考虑,但股东并未有评判的标准。找一些有影响力的、在圈子比较深的,为了拿牌而拿牌。”郝演苏对南都记者表示。
 
  而在郝演苏看来,甚至在行业有“阴阳牌”。“我跟你说这个牌子现在你来做,但做特殊的安排,然后完了请帮忙维续一下,然后在经济上给予补充,这种情况也有的。”郝演苏表示,这种情况现在不多。另外一个原因是,股东的想法判断不一样,而且一年当中也会发生变化。
 
  目前有200家公司在排队拿保险业牌照,会否推高现任高管的留任成本?
 
  “这200个申请人有10%或20%能够成功的已经算不错,不会全成功。”郝演苏对南都记者表示,因为目前的希望成立险企的大多是中小公司或者民营企业,但是因为市场份额已经分得差不多,后来的公司很难挑战原有的巨头,所以真正的管理者还是很稳定的。
 
  南都记者 梁小婵 周亮
 
  链接
 
  五年40家险企进入市场
 
  事实上,最近新成立的主体增加,高管流动在最近五年有所加快。
 
  南都记者昨日统计获悉,2010年至今,已有40家保险业公司投入市场竞争中。其中,寿险主体的总数从2010年1月的59家增加至2016年2月的76家。而财险方面,亦从2010年1月的52家增至2016年2月的75家。
 
  引发高管更迭高潮的则是2012年及2015年,关键的原因是当年新成立的主体较多。
 
  南都记者统计获悉,除了2012年有东吴人寿、弘康人寿等6家寿险成立,2014年有渤海人寿、国联人寿及太保康联等三家寿险成立外,2010年至2015年其他年份均只有两家寿企成立。不过,财险机构的设立则主要在2011年及2015年,这两年均成立了6家 财险,而其他年份成立2至3家财险。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